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27876[举报]
(1)空气中微量的臭氧对人有益,浓度过大则是一种污染气体,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停止使用氟里昂是为保护臭氧层
B.光化学烟雾与大气臭氧的生成有关
C.家用电器消毒柜中产生的臭氧能够高效杀菌消毒
D.臭氧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2)一定条件下,2SO2(g)+O2(g)?2SO3(g),向2L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 SO2(g)、1mol O2(g)和0.2mol SO3(g),2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SO2的转化率为50%,则该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恒温下,若往容器中再加入2mol SO2(g),则重新达到平衡时SO2的总转化率______50%(选填“>”、“<”或“=”).
(3)臭氧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在空气和水中都会慢慢分解成氧气,臭氧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臭氧的溶解度及在水中的分解速度与水温及水的pH关系如图:
用臭氧消毒自来水,适宜的条件是______.
(4)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ZnFe2Ox),由铁酸盐(ZnFe2O4)经高温还原制得,常温下,它能使工业废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分解除去,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若2mol ZnFe2Ox与SO2可生成0.75mol S,x=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电子的转移 |
B.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生成氧化产物 |
C.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 |
D.任何反应中一定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且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为同种物质 |
A.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电子的转移 |
B.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生成氧化产物 |
C.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 |
D.任何反应中一定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且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为同种物质 |
(1)空气中微量的臭氧对人有益,浓度过大则是一种污染气体,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停止使用氟里昂是为保护臭氧层
B.光化学烟雾与大气臭氧的生成有关
C.家用电器消毒柜中产生的臭氧能够高效杀菌消毒
D.臭氧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2)一定条件下,2SO2(g)+O2(g)?2SO3(g),向2L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 SO2(g)、1mol O2(g)和0.2mol SO3(g),2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SO2的转化率为50%,则该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
(3)臭氧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在空气和水中都会慢慢分解成氧气,臭氧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臭氧的溶解度及在水中的分解速度与水温及水的pH关系如图:
用臭氧消毒自来水,适宜的条件是
(4)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ZnFe2Ox),由铁酸盐(ZnFe2O4)经高温还原制得,常温下,它能使工业废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分解除去,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若2mol ZnFe2Ox与SO2可生成0.75mol S,x=
某班级的探究小组研究氧化铜能否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制备氧化铜
(1)称取5.0g CuSO4·5H2O晶体,研细后溶解:此步骤需要的仪器有 。
(2)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此步实验现象: ;
离子方程式为: 。
(3) A.把步骤(2)中的溶液和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稍微加热至沸腾,搅拌,直到沉淀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再过滤、洗涤、干燥、再转移到研钵中研细备用。
B.把步骤(2)中的溶液和沉淀转移到过滤器中过滤,洗涤,将上述沉淀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至全部变为黑色固体为止。再转移到研钵中研细备用。
你认为那一个步骤更好,说明理由: 。
(二)证明氧化铜起催化剂作用
设计对比实验①任取两份氯酸钾,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在其中一份中加入经精确称量的ng氧化铜粉末;②将两份氯酸钾同时在相同条件下正确加热,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水中;③停止加热,冷却,将原先混有氧化铜的反应后混合物加水溶解,小心过滤,得到滤出物,洗涤并干燥;④观察滤出物的颜色和状态;⑤将滤出物和炭粉混和,在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并观察试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铜作催化剂的理论依据是: 。
(2)以上实验步骤,有一步不够严密,请指出是那一步: (填步骤序号);该步骤应该做何改进? 。
(3)要达到实验目的,还应该再增加一个实验步骤,这个实验步骤是 。
(4)若用另一套实验装置和操作替换第⑤步实验,也可以达到这一步的实验目的,请从图中所给的仪器作出合理选择,将它们连接成一个符合设计者要求的试验装置。
这个实验装置按照气流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是 接 接 接 接 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