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2.左(3)3.1×103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395591[举报]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水和植物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实验中只记录了植物油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发现植物油的沸点比水的高.【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1)通过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可知水的沸点是
(2)实验中,将它们加热至沸腾,植物油所需时间较长.说明植物油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
(3)通过以上实验过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通过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98
℃,说明此时的大气压小于
小于
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实验中,将它们加热至沸腾,植物油所需时间较长.说明植物油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
多
多
.(3)通过以上实验过程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比较出植物油和水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其原因是:实验中没有保证水和植物油升高的温度相同
实验中没有保证水和植物油升高的温度相同
.(2010?徐汇区二模)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
(1)提供的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各 1 只,导体 1 段,电键 1 个,电池若干,导线若干.为得出比较完整的实验结论,还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2 )根据已提供的实验器材,为了研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可以采用改变
表一 (导体甲)
表二 (导体乙)
表三 (导体丙)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 或 7、8、9)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5)小组中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了表一、表二和表三的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认为,分析实验序号 1 与 6(或 2 与 9 或 5 与 7)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导体,在不同的 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可以相同,所以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大小有关,与导体无关.乙同学得出的 结论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个定值.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提供的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各 1 只,导体 1 段,电键 1 个,电池若干,导线若干.为得出比较完整的实验结论,还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其它导体
其它导体
.(2 )根据已提供的实验器材,为了研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可以采用改变
电池节数
电池节数
的方法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补充了实验材料后,某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表一 (导体甲)
序号 | 电压(伏) | 电流(安) |
1 | 1.5 | 0.3 |
2 | 3.0 | 0.6 |
3 | 4.5 | 0.9 |
序号 | 电压(伏) | 电流(安) |
4 | 1.5 | 0.1 |
5 | 3.0 | 0.2 |
6 | 4.5 | 0.3 |
序号 | 电压(伏) | 电流(安) |
7 | 1.5 | 0.2 |
8 | 3.0 | 0.4 |
9 | 4.5 | 0.6 |
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7(或2、5、8或3、6、9)
1、4、7(或2、5、8或3、6、9)
在电压相等时的关系,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电压相等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5)小组中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了表一、表二和表三的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认为,分析实验序号 1 与 6(或 2 与 9 或 5 与 7)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导体,在不同的 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可以相同,所以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大小有关,与导体无关.乙同学得出的 结论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个定值.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
错误
错误
,乙同学的结论合理但不完整
合理但不完整
.(均选 填“错误”、“合理但不完整”或“合理且完整”)29、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了三个定值电阻R1和可直接读出阻值的电阻箱R2并联,每次接入电阻R1后,调节R2的阻值使干路中的电流相等(即并联的等效总电阻相同),记下三组数据如表一.然后他们重复上述实验但使干路中的电流值更小一些(即并联的等效总电阻更大),记录三组数据如表二.为进一步探究电阻R1和R2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
表一
表二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电阻R1与R2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b)分析比较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表一
实验序号 | R1(Ω) | R2(Ω) | R2/R1 | R1-R2(Ω) | R1R2(Ω2) | R1+R2(Ω) |
1 | 20 | 20 | 1 | 0 | 400 | 40 |
2 | 30 | 15 | 0.5 | 15 | 450 | 45 |
3 | 50 | 12.5 | 0.250 | 37.5 | 625 | 62.5 |
实验序号 | R1(Ω) | R2(Ω) | R2/R1 | R1-R2(Ω) | R1R2(Ω2) | R1+R2(Ω) |
4 | 20 | 30 | 1.5 | -10 | 600 | 50 |
5 | 30 | 20 | 0.67 | 10 | 600 | 50 |
6 | 50 | 15.8 | 0.316 | 34.2 | 790 | 65.8 |
当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一定时,R2随着R1的变大而变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4、2与5或3与6
数据中的电阻R1与R2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电阻R1不变,电阻R2随并联等效电阻的增大而增大.(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表一或表二的第6列和第7列可知:(R1R2)与(R1+R2)的比值相等,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相等
;(b)分析比较
表一和表二的第6列和第7列可知:(R1R2)与(R1+R2)的比值越大,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也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