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 B C D(3) 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中. (填“甲同学 .“乙同学 .“甲乙两同学 )的实验能充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请说明理由: .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391085[举报]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B   2.A   3.C   4.B   5.B  6.D   7.B  8.D  9. C  

二、选择题(本题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0.AD  11.C  12.BC  13.D  14.AC   15.AD  16.A D  17.C  18.D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34分)

19.(11分)NaCl+NH3+CO2+H2O = NaHCO3↓+NH4Cl(1分)

(1) 漏斗中与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或漏斗中的液面不再下降(2分)

(2)  a,  氯化氢或HCl;  否   (3分)

(3)  NH3;  CO2;  ①;       (3分)

(4)  过滤  2NaHCO3 =Na2CO3+H2O+CO2↑  (2分)

 20 . (11分)

Ⅰ. (1)酚酞(1分)     1~2滴(1分);

(2)①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半分钟后,将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即可。(2分)   ② C(1分) 

(3)乙同学。(1分)

甲同学的实验不能充分说明盐酸的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有可能是盐酸和红色物质反应生成了无色物质。乙同学的实验,随着滴加盐酸,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渐减少到7,这充分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因反应而消耗了;(2分)

Ⅱ. (4)29.2%;(2分)    (5)盐酸具有挥发性。(1分)

21. (12分)

(1)铜锌及浓盐酸一起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2分)

(2)① 否(1分); 因为H­2本身难溶于水 (1分); 

验证方法

预测现象及结论

将铜片加入稀硫酸中,并微热(1分)

若无气体放出,则不含锌等活泼金属杂质;

若有气体则有锌等杂质(1分)

(3)(任选一种方法即可)

验证方法

预测现象及结论

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稀HNO3等强氧化剂(1分)

溶液变蓝色,说明是一价铜(1分)

向氯化亚铜悬浊液中加入氯化钾溶液(1分)

如白色沉淀消失且得无色溶液,则原溶液为氯化亚铜,否则不是(1分)

(4) (2分);

加水稀释后,<K,平衡向生成CuCl(s)的方向移动 (2分)

四、(本题包括3小题,共34分)

22. (10分) (1)

    (2)II因为滤液A是偏铝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按途径I直接向A中加入盐酸得到的AlCl3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杂质;按途径II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得Al(OH)3沉淀,将Al(OH)3溶解于盐酸中得到的是纯净的AlCl3溶液。所以途径II合理。

(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4)

(5)不合理     因为该方案操作步骤多、时间长,消耗试剂量大

(除(4)、(5)中第一个空每空1分以外,其余每空2分)

23、(共11分)

(1)BaSO4(s)+4C(s)= BaS(s)+4CO(g)  H=+571.2 kJ•mol-1 (2分) 

(2)S2- + H2O  HS + OH(2分)

(3)计算过程 :设每次用1.00L 2.0 mol•L1饱和Na2CO3溶液能处理xmol BaSO4

     BaSO4+CO32-=BaCO3+SO42-

        (2.0-x) mol•L1     x mol•L1

      == 0.042   (2分)

X = 0.081(0.084也给分)  (1分);

处理次数 = 0.2mol/0.081mol=2.5(1分)(2.38也给分)。   

答:至少处理3次    (1分)

(4)节能,环保 (各1分,共2分。合理答案就可得分)

24.(共13分)

(1)0.15(2分)    2(1-1/a)   (3分) (2)N2+6e-+6H+=2NH3 (2分)

 (3)N2 (1分)  生成NO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转化率下降 (2分)

      进一步与NO反应生成硝酸(1分)

(4) NO+NO2+H2O=2HNO2;(1分)  CO (NH2)2+2HNO2=CO2+2N2+3H2O(1分)

五、(本题包括1小题,9分)

25.(9分)

(1)羧基、羟基(2分)

(2)(2分)

(3)消去反应;NaOH(或Na2CO3等其它合理答案)(2分)
(4)1、4

(5)  (1分)

 

六、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10分)

26. (10分)

(1)醛比酮容易发生该反应;

苯基酮极难发生该反应;

羰基所连的碳上氢原子越少或取代基越多或取代基的碳原子数越多,越难反应;

取代基为两个乙基时,难以发生该反应。 (各1分,任写三条) 

(2) HCl、NaOH(或Na2CO3、Cl2能降低NaHSO3浓度的试剂 )(2分)

   (3)①(CH3)2CHCOCH3 + 3Cl2 + 3NaOH → (CH3)2CHCOCCl3 + 3NaCl + 3H2O(2分)

②(CH3)2CHCOONa(1分)

(4)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1分)

     萃取(或蒸馏)(1分)

27. (1)MgO>CaO>NaCl>KCl  (2分) 

(2) ①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 3d104s1 (1分)    C(1分)

②  水的熔、沸点较高,结冰时密度减小(2分)

③正四面体(2分)

   (3)B

 

 

 

 

(11分)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     _______。

    ③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

处理的方法是_      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4)在配制过程中如出现下列操作,所配溶液与目标溶液相比,浓度将如何变化?(用“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填空)

①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

②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则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1分)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    _______。
③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
处理的方法是_     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4)在配制过程中如出现下列操作,所配溶液与目标溶液相比,浓度将如何变化?(用“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填空)
①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
②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则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20.0mL
20.0mL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
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
.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配溶液浓度
偏小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
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
D
D
(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mL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mL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8分)有甲、乙两位学生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铝

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的NaOH溶液中,如下图所示。

 (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又将硫酸溶液换为浓硝酸发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原电池的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4)如果甲与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_______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_______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

(5)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正确结论?(  )

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

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

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顺序表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

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原电池中的正负极”这种做法________(可靠或不可靠)。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可行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可靠,此空可不填)。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