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27975[举报]
我国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这次汶川地震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地震波分三种:纵波(P波),速度vP=9.9 km/s;横波(S波),速度vS=4.5 km/s;面波(L波),速度vL=1.4 m/s,
(1)位于震源上方汶川附近的地震观测点N处有水平摆A与竖直摆B(如图16甲),地震发生时最先剧烈振动的是哪个摆?
(2)地震观测台T记录到的地震曲线假如如图16乙所示,则由图可知a、b、c三种波形各对应于哪种地震波?若在曲线图上测得P波与S波的时间差为5.80 s,则地震观测台T距震源Z多远?
(3)若地震P波沿直线传播到地震观测台T时,地表某标志物振动方向沿图丙中ZT方向,测得某时刻标志物的水平分位移x=24 mm,竖直分位移y=1.2 mm,由此估算震源深度.
【解析】:(1)最先振动的是B摆,纵波速度最快,纵波使B摆最先剧烈上下振动.
(2)根据波速大小可推知,a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最快的P波(纵波),b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较快的S波(横波),c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较慢的L波(面波).设地震观测台T距震源的距离为s,则-=t,代入数据得s=47.9 km.
(3)设震源深度为h,纵波沿ZT方向传播,设纵波传播的方向与地面的夹角为θ,则tanθ=,h=s·sinθ,代入数据得h=2.4 km.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我国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这次汶川地震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地震波分三种:纵波(P波),速度vP=9.9 km/s;横波(S波),速度vS=4.5 km/s;面波(L波),速度vL=1.4 m/s,
(1)位于震源上方汶川附近的地震观测点N处有水平摆A与竖直摆B(如图16甲),地震发生时最先剧烈振动的是哪个摆?
(2)地震观测台T记录到的地震曲线假如如图16乙所示,则由图可知a、b、c三种波形各对应于哪种地震波?若在曲线图上测得P波与S波的时间差为5.80 s,则地震观测台T距震源Z多远?
(3)若地震P波沿直线传播到地震观测台T时,地表某标志物振动方向沿图丙中ZT方向,测得某时刻标志物的水平分位移x=24 mm,竖直分位移y=1.2 mm,由此估算震源深度.
【解析】:(1)最先振动的是B摆,纵波速度最快,纵波使B摆最先剧烈上下振动.
(2)根据波速大小可推知,a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最快的P波(纵波),b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较快的S波(横波),c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较慢的L波(面波).设地震观测台T距震源的距离为s,则-=t,代入数据得s=47.9 km.
(3)设震源深度为h,纵波沿ZT方向传播,设纵波传播的方向与地面的夹角为θ,则tanθ=,h=s·sinθ,代入数据得h=2.4 km.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 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 m;悬挂20 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8 m,求弹簧的原长L0和劲度系数k.
【解析】:由F=kΔx得
15=k(0.16-L0)①
20=k(0.18-L0)②
联立①②解得:
L0=0.10 m,k=250 N/m.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 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 m;悬挂20 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8 m,求弹簧的原长L0和劲度系数k.
【解析】:由F=kΔx得
15=k(0.16-L0)①
20=k(0.18-L0)②
联立①②解得:
L0=0.10 m,k=250N/m.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0分)用力F提拉用细绳连在一起的A、B两物体,以5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竖直上升,如图3-16所示,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1 kg和2 kg,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5 N,(g=10m/s2)求:
图3-16
(1)力F的大小是多少?
(2)为使绳不被拉断,加速上升的最大加速度为多少?
【解析】:(1)整体法求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A+mB)g =(mA+mB)a
∴F=(mA+mB)(g+a)=(1+2)×(10+5) N=45 N.
(2)绳恰好不被拉断时,绳对B的拉力为F′=35 N,此时加速度最大
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Bg=mBam
∴am== m/s2=7.5 m/s2.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