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如图所示.有一截面是直角三角形的棱镜ABC.∠A=30º.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n1.对紫光的折射率为n2.在距AC边d处有一与AC平行的光屏.现有由以上两种色光组成的很细的光束垂直AB边射入棱镜.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100141[举报]
【本题为3-4内容】如图所示,有一截面是直角三角形的棱镜ABC,∠A=30°。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n1,对紫光的折射率为n2。在距AC边d处有一与AC平行的光屏。现有由以上两种色光组成的很细的光束垂直AB边射入棱镜。
(1)红光和紫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比为多少?
(2)为了使红光能从AC面射出棱镜,n1应满足什么条件?
(3)若两种光都能从AC面射出,求在光屏MN上两光点间的距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I.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钩码和滑块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实验前需要调整气垫导轨底座使之水平,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d,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1)在本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钩码的质量m、 和 (用文字说明并用相应的字母表示).
(2)本实验通过比较 和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从而验证了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II.某实验小组探究一种热敏元件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现有器材:直流恒流电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输出的电流恒定并且可读出其大小)、电压表、特测元件、保温容器、温度计、开关和导线等.
(1)若用上述器材测量该元件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请你在答题纸对应图2中用笔连线画出实物连接图.
(2)实验的主要步骤:
a正确连接电路,在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冷水,接通电源,调节并记录电源输出的电流值;
b在保温容器中添加少量热水,待温度稳定后,闭合开关,记录 和 ,断开开关;
c重复第b步操作若干次,测得多组数据.
(3)实验小组测得该元件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并据此绘得上图3的R-t关系图线,请根据图线写出该元件的R-t关系式:R= .
(4)由以上方法测得的电阻值比它的真实值偏 .
(5)如果实验室提供的恒定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为65mA,但没有合适的电压表,应选用如下哪组器材测量热敏元件上的电压? .(填序号)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3kΩ,定值电阻R1=6kΩ
B.电压表V2:量程5V、内阻5kΩ,定值电阻R2=10kΩ
C.电压表V3:量程10V、内阻10kΩ,定值电阻R3=1kΩ![精英家教网](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207/65/7606b637.png)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在本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钩码的质量m、
(2)本实验通过比较
II.某实验小组探究一种热敏元件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现有器材:直流恒流电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输出的电流恒定并且可读出其大小)、电压表、特测元件、保温容器、温度计、开关和导线等.
(1)若用上述器材测量该元件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请你在答题纸对应图2中用笔连线画出实物连接图.
(2)实验的主要步骤:
a正确连接电路,在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冷水,接通电源,调节并记录电源输出的电流值;
b在保温容器中添加少量热水,待温度稳定后,闭合开关,记录
c重复第b步操作若干次,测得多组数据.
(3)实验小组测得该元件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并据此绘得上图3的R-t关系图线,请根据图线写出该元件的R-t关系式:R=
(4)由以上方法测得的电阻值比它的真实值偏
(5)如果实验室提供的恒定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为65mA,但没有合适的电压表,应选用如下哪组器材测量热敏元件上的电压?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3kΩ,定值电阻R1=6kΩ
B.电压表V2:量程5V、内阻5kΩ,定值电阻R2=10kΩ
C.电压表V3:量程10V、内阻10kΩ,定值电阻R3=1kΩ
![精英家教网](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207/65/7606b637.png)
I.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钩码和滑块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实验前需要调整气垫导轨底座使之水平,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d,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1)在本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钩码的质量m、______和______(用文字说明并用相应的字母表示).
(2)本实验通过比较______和______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从而验证了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II.某实验小组探究一种热敏元件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现有器材:直流恒流电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输出的电流恒定并且可读出其大小)、电压表、特测元件、保温容器、温度计、开关和导线等.
(1)若用上述器材测量该元件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请你在答题纸对应图2中用笔连线画出实物连接图.
(2)实验的主要步骤:
a正确连接电路,在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冷水,接通电源,调节并记录电源输出的电流值;
b在保温容器中添加少量热水,待温度稳定后,闭合开关,记录______和______,断开开关;
c重复第b步操作若干次,测得多组数据.
(3)实验小组测得该元件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并据此绘得上图3的R-t关系图线,请根据图线写出该元件的R-t关系式:R=______.
(4)由以上方法测得的电阻值比它的真实值偏______.
(5)如果实验室提供的恒定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为65mA,但没有合适的电压表,应选用如下哪组器材测量热敏元件上的电压?______.(填序号)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3kΩ,定值电阻R1=6kΩ
B.电压表V2:量程5V、内阻5kΩ,定值电阻R2=10kΩ
C.电压表V3:量程10V、内阻10kΩ,定值电阻R3=1kΩ![](http://thumb.zyjl.cn/pic6/res/gzwl/web/STSource/20131028201629389200024/SYS201310282016293892000002_ST/images0.png)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在本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钩码的质量m、______和______(用文字说明并用相应的字母表示).
(2)本实验通过比较______和______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从而验证了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II.某实验小组探究一种热敏元件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现有器材:直流恒流电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输出的电流恒定并且可读出其大小)、电压表、特测元件、保温容器、温度计、开关和导线等.
(1)若用上述器材测量该元件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请你在答题纸对应图2中用笔连线画出实物连接图.
(2)实验的主要步骤:
a正确连接电路,在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冷水,接通电源,调节并记录电源输出的电流值;
b在保温容器中添加少量热水,待温度稳定后,闭合开关,记录______和______,断开开关;
c重复第b步操作若干次,测得多组数据.
(3)实验小组测得该元件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并据此绘得上图3的R-t关系图线,请根据图线写出该元件的R-t关系式:R=______.
(4)由以上方法测得的电阻值比它的真实值偏______.
(5)如果实验室提供的恒定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为65mA,但没有合适的电压表,应选用如下哪组器材测量热敏元件上的电压?______.(填序号)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3kΩ,定值电阻R1=6kΩ
B.电压表V2:量程5V、内阻5kΩ,定值电阻R2=10kΩ
C.电压表V3:量程10V、内阻10kΩ,定值电阻R3=1kΩ
![](http://thumb.zyjl.cn/pic6/res/gzwl/web/STSource/20131028201629389200024/SYS201310282016293892000002_ST/images0.png)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精英家教网](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10/137/62e7c21d.png)
2 |
3 |
5 |
(1)请你帮甲同学计算出钢球B获得的初速度;
(2)乙同学找到甲同学探讨本题的合理性,甲同学又认真思考了这道题,在确认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无误后,说:“合理”;而乙同学用高中需要掌握的碰撞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和计算后,说:“不合理”.如果你同意甲的看法,就答“合理”;如果你同意乙的看法,就答“不合理”,并写出乙可能进行的分析和计算.
![精英家教网](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7/34/d6f4adfd.png)
(1)如图所示,用一个带有刻度的注射器及DIS实验系统来探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关系.实验中气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气体的体积直接从注射器上读出,气体的压强是由图中
(2)完成本实验的基本要求是
A.在等温条件下操作.
B.封闭气体的容器密封良好.
C.必须弄清所封闭气体的质量.
D.气体的压强和体积必须用国际单位.
(3)某同学在做本实验时,按实验要求组装好实验装置,然后缓慢推动活塞,使注射器内空气柱从初始体积20.0ml减为12.0ml.实验共测五次,每次体积值直接从注射器的刻度读出并输入计算机,同时由传感器测得对应体积的压强值.实验完成后,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序号 | V(m1) | p(×105Pa) | pV(×105Pa?m1) |
1 | 20.0 | 1.001 0 | 20.020 |
2 | 18.0 | 1.095 2 | 19.714 |
3 | 16.0 | 1.231 3 | 19.701 |
4 | 14.0 | 1.403 0 | 19.642 |
5 | 12.0 | 1.635 1 | 19.621 |
A.实验时注射器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
B.实验时环境温度增大了.
C.实验时外界大气压强发生了变化.
D.实验时注射器的空气向外发生了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