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电压表V1 .量程15V .内阻约15k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088288[举报]
(1)某同学将一个内阻Rg=1.00×103Ω,满偏电流Ig=200μA的电流表G改装成量程为0~3.0V的电压表.
①应选一个阻值R=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的电阻与电流表G联(填“串”或“并”).
②该同学在改装完成后,继续对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校准,校准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除了导线和开关外,还有下列实验器材供选择: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3kΩ)B.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约15kΩ)C.滑动变阻器R1(阻值范围0~50Ω)
D.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0~20kΩ)E.电源E1(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2Ω )F.电源E2(电动势为4V,内阻约为0.04Ω )a.实验中电压表应该选择(选填“A”或者“B”);b.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选填“C”或者“D”);
c.实验中电源应该选择(选填“E”或者“F”).
(2)某同学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①如图2所示,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摆球直径d=mm.
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一根细线,下端系住一个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B.用米尺(最小刻度为1mm)测得摆线长l;
C.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较小夹角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得到周期T=t/n;
E.改变摆线长,重复B、C、D的操作.
a.该同学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第一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利用g=
求出多组g值,然后计算g值的平均值,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第二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在图3中描点,然后连线;根据图线的斜率,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a.如果实验中测量摆线长l和单摆周期T的偶然误差都比较小,那么,第一种方法求出的重力加速度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b.根据该同学在图3中描出的点,请在图3中描绘出T2-l图线;
c.该同学从图3中求出图线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与斜率k的关系式为g=;代入数据求得g=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应选一个阻值R=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的电阻与电流表G联(填“串”或“并”).
②该同学在改装完成后,继续对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校准,校准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除了导线和开关外,还有下列实验器材供选择: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3kΩ)B.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约15kΩ)C.滑动变阻器R1(阻值范围0~50Ω)
D.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0~20kΩ)E.电源E1(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2Ω )F.电源E2(电动势为4V,内阻约为0.04Ω )a.实验中电压表应该选择(选填“A”或者“B”);b.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选填“C”或者“D”);
c.实验中电源应该选择(选填“E”或者“F”).
(2)某同学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①如图2所示,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摆球直径d=mm.
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一根细线,下端系住一个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B.用米尺(最小刻度为1mm)测得摆线长l;
C.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较小夹角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得到周期T=t/n;
E.改变摆线长,重复B、C、D的操作.
a.该同学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第一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利用g=
4π2l | T2 |
第二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在图3中描点,然后连线;根据图线的斜率,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a.如果实验中测量摆线长l和单摆周期T的偶然误差都比较小,那么,第一种方法求出的重力加速度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b.根据该同学在图3中描出的点,请在图3中描绘出T2-l图线;
c.该同学从图3中求出图线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与斜率k的关系式为g=;代入数据求得g=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某同学将一个内阻Rg=1.00×103Ω,满偏电流Ig=200μA的电流表G改装成量程为0~3.0V的电压表.
①应选一个阻值R=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的电阻与电流表G联(填“串”或“并”).
②该同学在改装完成后,继续对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校准,校准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除了导线和开关外,还有下列实验器材供选择: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3kΩ)B.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约15kΩ)C.滑动变阻器R1(阻值范围0~50Ω)
D.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0~20kΩ)E.电源E1(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2Ω )F.电源E2(电动势为4V,内阻约为0.04Ω )a.实验中电压表应该选择(选填“A”或者“B”);b.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选填“C”或者“D”);
c.实验中电源应该选择(选填“E”或者“F”).
(2)某同学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①如图2所示,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摆球直径d=mm.
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一根细线,下端系住一个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B.用米尺(最小刻度为1mm)测得摆线长l;
C.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较小夹角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得到周期T=t/n;
E.改变摆线长,重复B、C、D的操作.
a.该同学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第一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利用g=求出多组g值,然后计算g值的平均值,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第二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在图3中描点,然后连线;根据图线的斜率,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a.如果实验中测量摆线长l和单摆周期T的偶然误差都比较小,那么,第一种方法求出的重力加速度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b.根据该同学在图3中描出的点,请在图3中描绘出T2-l图线;
c.该同学从图3中求出图线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与斜率k的关系式为g=;代入数据求得g=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应选一个阻值R=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的电阻与电流表G联(填“串”或“并”).
②该同学在改装完成后,继续对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校准,校准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除了导线和开关外,还有下列实验器材供选择: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3kΩ)B.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约15kΩ)C.滑动变阻器R1(阻值范围0~50Ω)
D.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0~20kΩ)E.电源E1(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2Ω )F.电源E2(电动势为4V,内阻约为0.04Ω )a.实验中电压表应该选择(选填“A”或者“B”);b.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选填“C”或者“D”);
c.实验中电源应该选择(选填“E”或者“F”).
(2)某同学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①如图2所示,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摆球直径d=mm.
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一根细线,下端系住一个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B.用米尺(最小刻度为1mm)测得摆线长l;
C.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较小夹角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得到周期T=t/n;
E.改变摆线长,重复B、C、D的操作.
a.该同学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第一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利用g=求出多组g值,然后计算g值的平均值,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第二种方法:根据每一组T和l,在图3中描点,然后连线;根据图线的斜率,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a.如果实验中测量摆线长l和单摆周期T的偶然误差都比较小,那么,第一种方法求出的重力加速度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b.根据该同学在图3中描出的点,请在图3中描绘出T2-l图线;
c.该同学从图3中求出图线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与斜率k的关系式为g=;代入数据求得g=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所用金属电阻丝的电阻约为30Ω.现通过以下实验测量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其示数如图1所示,则该电阻丝直径的测量值d=
②实验中能提供的器材有开关、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
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约3kΩ);
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约15kΩ);
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1Ω);
滑动变阻器R1(0~10Ω);
滑动变阻器R2(0~1kΩ);
电源E (电动势为4.5V,内阻不计).
为了便于调节电路并能较准确的测出电阻丝的阻值,电压表应选
③画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图2,要求:能改变电阻丝的测量长度和进行多次测量.
④利用测量数据画出U-L图线,如图3所示,其中(L0,U0)是U-L图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根据U-L图线,用电阻丝的直径d、电流I和坐标(L0,U0)可计算得出电阻丝的电阻率ρ=
.(用所给字母表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其示数如图1所示,则该电阻丝直径的测量值d=
0.183
0.183
mm;②实验中能提供的器材有开关、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
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约3kΩ);
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约15kΩ);
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1Ω);
滑动变阻器R1(0~10Ω);
滑动变阻器R2(0~1kΩ);
电源E (电动势为4.5V,内阻不计).
为了便于调节电路并能较准确的测出电阻丝的阻值,电压表应选
V1
V1
,电流表应选A1
A1
,滑动变阻器应选R1
R1
.③画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图2,要求:能改变电阻丝的测量长度和进行多次测量.
④利用测量数据画出U-L图线,如图3所示,其中(L0,U0)是U-L图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根据U-L图线,用电阻丝的直径d、电流I和坐标(L0,U0)可计算得出电阻丝的电阻率ρ=
πd2U0 |
4IL0 |
πd2U0 |
4IL0 |
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所用金属电阻丝的电阻约为30Ω.现通过以下实验测量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其示数如图1所示,则该电阻丝直径的测量值d= mm;
(2)实验中能提供的器材有开关、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
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约3kΩ);
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约15kΩ);
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1Ω);
滑动变阻器R1(0~10Ω);
滑动变阻器R2(0~1kΩ);
电源E(电动势为4.5V,内阻不计).
为了便于调节电路并能较准确的测出电阻丝的阻值,电压表应选 ,电流表应选 ,滑动变阻器应选 .
(3)如图2所示,将电阻丝拉直后两端固定在刻度尺两端的接线柱a和b上,刻度尺的中间有一个可沿电阻丝滑动的触头P,触头的另一端为接线柱c,当用手按下触头P时,触头P才与电阻丝接触,触头的位置可在刻度尺上读出.实验中改变触头P与电阻丝接触的位置,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I保持不变,分别测量出多组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L与对应的电压U.请在图3中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要求:能改变电阻丝的测量长度和进行多次测量)
(4)利用测量数据画出U-L图线,如图4所示,其中(L0,U0)是U-L图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根据U-L图线,用电阻丝的直径d、电流I和坐标(L0,U0)可计算得出电阻丝的电阻率ρ= .(用所给字母表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其示数如图1所示,则该电阻丝直径的测量值d=
(2)实验中能提供的器材有开关、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
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约3kΩ);
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约15kΩ);
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1Ω);
滑动变阻器R1(0~10Ω);
滑动变阻器R2(0~1kΩ);
电源E(电动势为4.5V,内阻不计).
为了便于调节电路并能较准确的测出电阻丝的阻值,电压表应选
(3)如图2所示,将电阻丝拉直后两端固定在刻度尺两端的接线柱a和b上,刻度尺的中间有一个可沿电阻丝滑动的触头P,触头的另一端为接线柱c,当用手按下触头P时,触头P才与电阻丝接触,触头的位置可在刻度尺上读出.实验中改变触头P与电阻丝接触的位置,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I保持不变,分别测量出多组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L与对应的电压U.请在图3中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要求:能改变电阻丝的测量长度和进行多次测量)
(4)利用测量数据画出U-L图线,如图4所示,其中(L0,U0)是U-L图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根据U-L图线,用电阻丝的直径d、电流I和坐标(L0,U0)可计算得出电阻丝的电阻率ρ=
如图所示,甲图为一段粗细均匀的圆柱形新型导
电材料棒,阻值约为1KΩ,现测量该材料的电阻率.
在测得该金属丝的直径为D,长度为L的情况下.
(1)在下列器材中选用合适器材用伏安法尽可能精确
地测量其电阻,应选
A.电流表A1:量程为10mA,内阻约为10Ω
B.电流表A2:量程为3A,内阻约为0.1Ω
C.电压表V1:量程为15V,内阻约为30kΩ
D.电压表V2:量程为6V,内阻约为15kΩ
E.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Ω,额定电流1A
F.低压直流电源:电压6V,内阻忽略
G.电键K,导线若干
(2)乙图为实验电路图,请将实验电路图补充完整.
(3)如果实验中电流表示数为I,电压表示数为U,并测出该棒的长度为L、直径为d,则该材料的电阻率ρ=
(用测出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电材料棒,阻值约为1KΩ,现测量该材料的电阻率.
在测得该金属丝的直径为D,长度为L的情况下.
(1)在下列器材中选用合适器材用伏安法尽可能精确
地测量其电阻,应选
ADEFG
ADEFG
(填序号). A.电流表A1:量程为10mA,内阻约为10Ω
B.电流表A2:量程为3A,内阻约为0.1Ω
C.电压表V1:量程为15V,内阻约为30kΩ
D.电压表V2:量程为6V,内阻约为15kΩ
E.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Ω,额定电流1A
F.低压直流电源:电压6V,内阻忽略
G.电键K,导线若干
(2)乙图为实验电路图,请将实验电路图补充完整.
(3)如果实验中电流表示数为I,电压表示数为U,并测出该棒的长度为L、直径为d,则该材料的电阻率ρ=
πUd2 |
4IL |
πUd2 |
4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