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4分)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知,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

    P×G二C×Y

公式中,P为人口总量;G为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为粮食播种面积;Y为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全球人均粮食、土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下图)。

材料三: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1)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    (填序号),原因是

                                      

① P×G-C×Y>0 ② P×G-C×Y =0③P×G-C×Y <0

(2)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               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分别带来的问题是                    

(3)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除材料中所提到的措施外,今后更需要大力发展      (科学)技术。

(4)根据材料三回答:

甲: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E.自然灾害频繁

乙: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的主要变化有(   )

  A.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B.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减少

 C.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将出现北粮南运的局面

  D.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将出现南粮北运的局面

 0  233268  233276  233282  233286  233292  233294  233298  233304  233306  233312  233318  233322  233324  233328  233334  233336  233342  233346  233348  233352  233354  233358  233360  233362  233363  233364  233366  233367  233368  233370  233372  233376  233378  233382  233384  233388  233394  233396  233402  233406  233408  233412  233418  233424  233426  233432  233436  233438  233444  233448  233454  233462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