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93859[举报]
(2005?昆明)试管是化学试验中最常用的仪器.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2)现有下列仪器.
①若要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填序号)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某同学在做完“氢气的制取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废液缸中盛有ZnSO4、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为防止废液污染环境,同时回收铜.现对废液进行如下处理:向废液中加入过量铁屑并过滤,得到固体A和滤液B,然后将固体A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过滤得到铜.根据以上转化关系,请用物质名称回答:固体A中一定含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
.(2)现有下列仪器.
①若要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填序号)
f
f
,在收集氢气时,仪器e的开口应该向下
下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04
K2MnO4+MnO2+O2↑
| ||
2KMn04
K2MnO4+MnO2+O2↑
.实验室组装一套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除a、b两种仪器外,还需要的仪器有(填序号)
| ||
df
df
,组装时试管口应稍微向下倾斜
稍微向下倾斜
.(3)某同学在做完“氢气的制取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废液缸中盛有ZnSO4、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为防止废液污染环境,同时回收铜.现对废液进行如下处理:向废液中加入过量铁屑并过滤,得到固体A和滤液B,然后将固体A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过滤得到铜.根据以上转化关系,请用物质名称回答:固体A中一定含有
铜、铁
铜、铁
;滤液B中一定含有硫酸锌、硫酸亚铁
硫酸锌、硫酸亚铁
.24、某同学在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的过程中,出现试管炸裂现象,请你猜测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三种)
①
②
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
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
②
开始加热时未预热,造成局部温度过高
③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在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应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镊子
镊子
; 加热物质一般用酒精灯
酒精灯
做热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试管夹
试管夹
夹持,而且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
,试管口不能朝向人
朝向人
.周三的化学兴趣活动中,小吴同学拿出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同学们对其组成进行探究.根据该红色粉末的来源,老师判断其可能由Cu、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I.定性探究:
【提出问题】该红色粉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猜 想】红色粉末可能是:①Cu ②Fe2O3 ③
【查阅资料】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设计实验】(1)小玲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充分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得有色溶液.则猜想
(2)小伟向小玲得到的有色溶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反应充分后,观察到
Ⅱ.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该红色粉末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小晨称取该红色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如图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至高温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物质的总质量(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其数据如下表:
【交流讨论】
(1)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计算:红色粉末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3)从环保角度看上述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Ⅲ.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实验后B装置洗气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小华同学取该洗气瓶内溶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无气泡冒出为止,共用去稀盐酸60克,所得溶液质量为107.8克.通过计算回答:
(1)生成二氧化碳
(2)从洗气瓶内取出的50克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3)Ⅱ中定量实验结束后洗气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I.定性探究:
【提出问题】该红色粉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猜 想】红色粉末可能是:①Cu ②Fe2O3 ③
Cu和Fe2O3
Cu和Fe2O3
【查阅资料】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设计实验】(1)小玲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充分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得有色溶液.则猜想
①
①
一定不成立,其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2)小伟向小玲得到的有色溶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反应充分后,观察到
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析出
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析出
现象,得出猜想③成立.Ⅱ.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该红色粉末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小晨称取该红色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如图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至高温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物质的总质量(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
Ⅰ 组 |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48.3g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47.1g |
Ⅱ 组 |
洗气瓶和瓶中所盛物质的总质量为258.6g | 洗气瓶和瓶中所盛物质的总质量为261.9g |
(1)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 ||
3CO+Fe2O3
2Fe+3CO2
.
| ||
(2)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计算:红色粉末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80%
80%
.(3)从环保角度看上述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在B导管口处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
在B导管口处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
.Ⅲ.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实验后B装置洗气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小华同学取该洗气瓶内溶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无气泡冒出为止,共用去稀盐酸60克,所得溶液质量为107.8克.通过计算回答:
(1)生成二氧化碳
2.2
2.2
克.(2)从洗气瓶内取出的50克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3)Ⅱ中定量实验结束后洗气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NaCl
NaCl
.
小杰和小燕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后,知道碳与氧气反应,若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于是两人联想到木炭粉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可能有:
①C+2CuO
2Cu+CO2↑②C+CuO
Cu+CO↑
他们想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请完成下列空白处)
(一)提出问题:木碳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单质铜外,另一种生成物是什么?
(二)猜想与假设: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物有三种可能:
(1)产物是铜和一氧化碳 (2)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 (3)产物是 .
(三)设计方案:
(1)检验CO2的方法是 .(用方程式表示)
(2)如何检验产物中是否存在CO,两位同学分别提出了检验CO的方案,但都被大家否定了.请在下表中写出不可行的原因.
查阅资料后,他们把滤纸浸泡在磷钼酸与氯化钯的黄色混合液中,制成试纸(试纸遇一氧化碳立刻变蓝,而遇二氧化碳不反应)
(四)实验结论: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图1):
(五)反思与评价:
(1)如果A装置中的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2)实验结束时,为防止铜被氧化,必须先停止加热,待铜冷却后再将试管口的橡皮塞取下,因此若没有B试剂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3)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上述装置C后应添加的装置是 .
(六)拓展与交流:
如果用如图2装置代替图1中的A装置,这样既可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又能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赶”出来,该气体可能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C+2CuO
| ||
| ||
他们想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请完成下列空白处)
(一)提出问题:木碳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单质铜外,另一种生成物是什么?
(二)猜想与假设: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物有三种可能:
(1)产物是铜和一氧化碳 (2)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 (3)产物是
(三)设计方案:
(1)检验CO2的方法是
(2)如何检验产物中是否存在CO,两位同学分别提出了检验CO的方案,但都被大家否定了.请在下表中写出不可行的原因.
检验方案 | 不可行的原因 | |
小杰 | 把小动物放在收集的气体中,观察能否存活 | ③_____________ |
小燕 | 点燃生成的气体,观察能否燃烧 | ④______________ |
(四)实验结论: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图1):
实验现象 | 检验方案 |
A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 有Cu生成 |
B中黄色试纸变蓝 | 有⑤_____生成 |
C中⑥___________ | 有CO2生成 |
(1)如果A装置中的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2)实验结束时,为防止铜被氧化,必须先停止加热,待铜冷却后再将试管口的橡皮塞取下,因此若没有B试剂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3)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上述装置C后应添加的装置是
(六)拓展与交流:
如果用如图2装置代替图1中的A装置,这样既可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又能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赶”出来,该气体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