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师生的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 A.制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乙炔气体时.必须先检验乙炔气体的纯度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地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D.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解析:A项.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后.大气压就会把倒吸过来的液体重新压回去.正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必须进行验纯.B正确,移动试管加热不至于局部受热过猛而造成暴沸.加碎瓷片也可防止暴沸. C项正确,废液是不能随便倾倒的.以免污染水源. 答案:D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84544[举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又有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之分.利用已学知识对下列实验进行分析并填空:
Ⅰ.
实验目的
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
实验结论 结论: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FeCl3在实验中的作用为:
催化剂
催化剂
反应方程式
2H2O2
 FeCl3 
.
 
2H2O+O2
2H2O2
 FeCl3 
.
 
2H2O+O2
Ⅱ.
实验目的 探究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实验 现象 离子方程式
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KBr和NaI溶液的试管中,
振荡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1)溶液分层,上层几
乎无色,下层为橙色.
(2)
溶液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溶液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1)
Cl2+2Br-=Br2+2Cl-
Cl2+2Br-=Br2+2Cl-

(2)
Cl2+2I-=I2+2Cl-
Cl2+2I-=I2+2Cl-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NaI溶液的试管中,
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 (3)
Br2+2I-=I2+2Br-
Br2+2I-=I2+2Br-
实验结论并从原子结构上解释原因
结论:氧化性:Cl2>Br2>I2
解释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结论:氧化性:Cl2>Br2>I2
解释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Ⅲ.
资料: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实验室可利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
实验:某食盐样品中混有NaBr杂质,为测定该食盐样品的纯度,设计实验过程如甲图所示:

阅读上述资料和实验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1)请从乙图中选出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完成制取并向溶液A中通入过量Cl2的实验,将所选装置的选项代码填入方框,并在括号中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

(2)为了证明甲图中溶液D中几乎不存在Br-,可选用的试剂为
C
C
(填选项字母).
A.碘水                    
B.淀粉碘化钾溶液
C.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            
D.食盐水
(3)依据甲图所示,在萃取操作中应选取的有机溶剂为
D
D

A.四氯化碳     B.水     C.乙醇     D.苯
(4)在萃取、分液的过程中,把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其目的是
内外气压相通,使分液漏斗内液体能够顺利流下
内外气压相通,使分液漏斗内液体能够顺利流下

(5)试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90
90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