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64588[举报]
如右图,图Ⅰ表示10 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A与B、B与C刻度间相差1 mL,图II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D与E刻度间相差1 mL。如果刻度A和D都是4,则两处液面的读数是: ( )
A.Ⅰ中是3.2 mL,Ⅱ中是3.40 mL
B.Ⅰ中是4.8 mL,Ⅱ中是3.40 mL
C.Ⅰ中是3.2 mL,Ⅱ中是4.60 mL
D.Ⅰ中是4.8 mL,Ⅱ中是4.60 mL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如右图,图Ⅰ表示10 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A与B、B与C刻度间相差1 mL,图II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D与E刻度间相差1 mL。如果刻度A和D都是4,则两处液面的读数是:
A.Ⅰ中是3.2 mL,Ⅱ中是3.40 mL
B.Ⅰ中是4.8 mL,Ⅱ中是3.40 mL
C.Ⅰ中是3.2 mL,Ⅱ中是4.60 mL
D.Ⅰ中是4.8 mL,Ⅱ中是4.60 mL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14分)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探究Ag与浓硝酸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NO。其实验流程图如下:
(1)测定NO的体积:
①从上图所示的装置中,你认为应选用 装置进行Ag与浓硝酸反应实验。
②选用如上图所示仪器组合一套可用来测定生成NO体积的装置,其合理的连接顺序是
3→ (填各导管口编号)。
③在测定NO的体积时,若量筒中水的液面比集气瓶的液面要低,此时应将量筒的位置_______(“下降”或“升高”),以保证量筒中的液面与集气瓶中的液面持平。
(2)测定硝酸的物质的量:反应结束后,从上图B装置中所得100mL溶液中取出25.00mL溶液,用0.1mol·L-1的NaOH溶液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第一次滴定前后的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请将读数填到表格的相应位置:
| 滴定前读读数/mL | 滴定后读数/mL |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0.10 | 18.00 |
第三次 | 0.20 | 18.30 |
依据表格的数据计算出在B容器中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mol。
(3)气体成份分析:
若实验测得NO的体积为93.0mL(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则Ag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
(填“有”或“没有”)NO产生,作此判断的依据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4分)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探究Ag与浓硝酸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NO。其实验流程图如下:
(1)测定NO的体积:
①从上图所示的装置中,你认为应选用 装置进行Ag与浓硝酸反应实验。
②选用如上图所示仪器组合一套可用来测定生成NO体积的装置,其合理的连接顺序是
3→ (填各导管口编号)。
③在测定NO的体积时,若量筒中水的液面比集气瓶的液面要低,此时应将量筒的位置_______(“下降”或“升高”),以保证量筒中的液面与集气瓶中的液面持平。
(2)测定硝酸的物质的量:反应结束后,从上图B装置中所得100mL溶液中取出25.00mL溶液,用0.1mol·L-1的NaOH溶液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第一次滴定前后的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请将读数填到表格的相应位置:
|
滴定前读读数/mL |
滴定后读数/mL |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0.10 |
18.00 |
第三次 |
0.20 |
18.30 |
依据表格的数据计算出在B容器中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mol。
(3)气体成份分析:
若实验测得NO的体积为93.0mL(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则Ag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
(填“有”或“没有”)NO产生,作此判断的依据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探究Ag与浓硝酸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NO。其实验流程图如下:
(1)测定NO的体积:
①从上图所示的装置中,你认为应选用 装置进行Ag与浓硝酸反应实验。
②选用如上图所示仪器组合一套可用来测定生成NO体积的装置,其合理的连接顺序是
3→ (填各导管口编号)。
③在测定NO的体积时,若量筒中水的液面比集气瓶的液面要低,此时应将量筒的位置_______(“下降”或“升高”),以保证量筒中的液面与集气瓶中的液面持平。
(2)测定硝酸的物质的量:反应结束后,从上图B装置中所得100mL溶液中取出25.00mL溶液,用0.1mol·L-1的NaOH溶液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第一次滴定前后的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请将读数填到表格的相应位置:
滴定前读读数/mL | 滴定后读数/mL | |
第一次 | ||
第二次 | 0.10 | 18.00 |
第三次 | 0.20 | 18.30 |
依据表格的数据计算出在B容器中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mol。
(3)气体成份分析:
若实验测得NO的体积为93.0mL(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则Ag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
(填“有”或“没有”)NO产生,作此判断的依据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