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要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 和 的方法. 答案:压强增大 降低温度 基础巩固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26537[举报]

(2012?静安区一模)二氧化碳若合理利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料,为了缓解温室效应这一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科学研究人员正为之积极探索.

①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利用镍和钯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具有多种用途的一氧化碳或甲醇.该转化属于
化学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其催化剂是两种
金属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
②有人提出设想:将排放到空气的二氧化碳液化后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人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对海洋生物和海床等有危害,其中酸度增加的原理是
CO2+H2O═H2CO3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在冰冷的深海中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水中溶解度
增大
增大
(填:增大、减小、不变)理由是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③有的科学家提出:若能以较低成本获取氢气,则可建立如右图所示的二氧化碳循环流程,
a.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一定条件
CH3OH+X,其中X的化学式为
H2O
H2O

b.该流程图中除CO2得到循环利用外,人类还要利用的是
镍和钯
镍和钯

c.图中的反应①可以说明“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还有
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合理即可)
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合理即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学习小组对在实验中吸收过二氧化碳气体的碱石灰成分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
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      、Ca(OH)2、CaCO3、NaOH和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碱石灰样品,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乙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                    (填化学方程式).
(2)乙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从甲同学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通过实验及分析,样品中不含有:
                      
【解释与评价】
(1)乙同学进一步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的成分及质量(气密性良好,每步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

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偏差,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
(2)在老师的指导下乙同学完善了实验装置,并重新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5.06g干燥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②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关闭活塞b;
③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D瓶质量;
④向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⑤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称量D瓶质量,增重2.2g.
通过分析及计算可知:5.06g样品中各成分及质量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学习小组对在实验中吸收过二氧化碳气体的碱石灰成分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

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 、Ca(OH)2、CaCO3、NaOH和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碱石灰样品,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乙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 N (填化学方程式).

(2)乙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从甲同学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通过实验及分析,样品中不含有:

  

【解释与评价】

(1)乙同学进一步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的成分及质量(气密性良好,每步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

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偏差,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在老师的指导下乙同学完善了实验装置,并重新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5.06g干燥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②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关闭活塞b;

③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D瓶质量;

④向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⑤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称量D瓶质量,增重2.2g.

通过分析及计算可知:5.06g样品中各成分及质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学习小组对在实验中吸收过二氧化碳气体的碱石灰成分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

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 、Ca(OH)2、CaCO3、NaOH和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碱石灰样品,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乙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 N (填化学方程式).

(2)乙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从甲同学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通过实验及分析,样品中不含有:

  

【解释与评价】

(1)乙同学进一步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的成分及质量(气密性良好,每步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

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偏差,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在老师的指导下乙同学完善了实验装置,并重新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5.06g干燥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②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关闭活塞b;

③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D瓶质量;

④向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⑤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称量D瓶质量,增重2.2g.

通过分析及计算可知:5.06g样品中各成分及质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学习小组对在实验中吸收过二氧化碳气体的碱石灰成分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

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       、Ca(OH)2、CaCO3、NaOH和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碱石灰样品,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乙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                     (填化学方程式).

(2)乙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从甲同学的烧杯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通过实验及分析,样品中不含有:

                       

【解释与评价】

(1)乙同学进一步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的成分及质量(气密性良好,每步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

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偏差,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

(2)在老师的指导下乙同学完善了实验装置,并重新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5.06g干燥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②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关闭活塞b;

③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D瓶质量;

④向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⑤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称量D瓶质量,增重2.2g.

通过分析及计算可知:5.06g样品中各成分及质量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