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640  1648  1654  1658  1664  1666  1670  1676  1678  1684  1690  1694  1696  1700  1706  1708  1714  1718  1720  1724  1726  1730  1732  1734  1735  1736  1738  1739  1740  1742  1744  1748  1750  1754  1756  1760  1766  1768  1774  1778  1780  1784  1790  1796  1798  1804  1808  1810  1816  1820  1826  1834  3002 

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全真模拟试卷(二)

试题详情

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全真模拟试卷(三)

试题详情

2007届江苏省南通市七校初三联合调研试卷

试题详情

2007年北京市东城区初三第一学期形成性目标检测试卷(二)

  一、阅读

(一)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格物”和“致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它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3.最后一段说“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用自己的话说说“王阳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二)

学会赏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夫……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的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聚集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与人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玩劣的壳,其内部蕴涵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纯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接纳。学会赏识,赏识者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4.第②自然段中,连续使用了五个以“可以”起头的句子,请简要说明其作用。(3分)

 

  5.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家园”指什么?谈谈你对整个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6.第⑥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第①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指出其行文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区别。(4分)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3分)

 

  8.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4分)

 

试题详情

2007年北京市东城区初三第一学期形成性目标检测试卷(一)

试题详情

2007年山东省中考模拟试题(二)

试题详情

2007年山东省中考模拟试题(一)

试题详情

2007年课改区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试题详情

2007年东营市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试题详情

2006年河北省课改试验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第一部分

(1-4题 15分)

1.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2分)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录毕,走送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①     李白在《行路难》中,用宗悫这一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是:

                                                              

②     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含有“草”字的万丈诗句:

                                                             

3.“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清冽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共5分)

①“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1分)

答: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2分)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冲向敌人地堡。他用手榴弹炸掉敌人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着火舌,严重阻碍了战友前进。这是,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完了。为了部队的前进,他忍着伤痛,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

答:                                                                           

                                                                                

③     请你谈谈观看这个专题栏目后的感受。(2分)

答:                                                                          

                                                                                

4.《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              的作品。它继续了贝多芬、               

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②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                                                                           

                                                                                

                                                                               

第二部分

(5-25题 55分)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