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三中近现史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A.抵制商品经济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中法《黄埔条约》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关系的是
4.依据相关条约,法国传教士不失时机地在天津建造了望海楼教堂(右图),这是近代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请判断该教堂最早应建造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5.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6.农村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农业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A.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彻底毁灭
C.一些农民破产,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
D.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日益殖民地化
8. 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证件印章中所提及的 “特别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当出自: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的附件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9.《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兴奋异常。有一草帽公司老板高兴地说:假设中国人每人都戴一顶草帽,那么我们就发了大财了。结果事与愿违。英国人制造的草帽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中国畅销。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英国人制造的草帽质量低劣 B.英国还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人没有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D.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0.下列图片分别是北京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历经战乱,曾漂泊海外达140多年。它们是哪次战争后漂泊海外的:
11.“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签署该文件的中国皇帝是 (C)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12.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长江中、下游均有‘贼匪’,俟地方平靖,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这一条款对中国近代政局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B.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打击
13.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14.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 ②《天津条约》的签定 ③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15.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16.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 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17.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造成我国资源的大量流失 D.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18.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 B.洪秀全拜上帝教,曾国藩中体西用
C.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曾国藩使汉人重掌地方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