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三中近现史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试题详情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A.抵制商品经济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试题详情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中法《黄埔条约》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关系的是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4.依据相关条约,法国传教士不失时机地在天津建造了望海楼教堂(右图),这是近代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请判断该教堂最早应建造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试题详情

5.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试题详情

6.农村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农业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A.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彻底毁灭  

C.一些农民破产,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

D.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日益殖民地化

试题详情

8. 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证件印章中所提及的   “特别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当出自: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的附件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试题详情

9.《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兴奋异常。有一草帽公司老板高兴地说:假设中国人每人都戴一顶草帽,那么我们就发了大财了。结果事与愿违。英国人制造的草帽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在中国畅销。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英国人制造的草帽质量低劣         B.英国还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人没有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D.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试题详情

10.下列图片分别是北京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历经战乱,曾漂泊海外达140多年。它们是哪次战争后漂泊海外的:

试题详情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试题详情

11.“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签署该文件的中国皇帝是          (C)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试题详情

12.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长江中、下游均有‘贼匪’,俟地方平靖,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这一条款对中国近代政局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B.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打击

试题详情

13.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试题详情

14.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  ②《天津条约》的签定  ③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试题详情

15.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试题详情

16.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 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试题详情

17.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造成我国资源的大量流失            D.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试题详情

18.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                 B.洪秀全拜上帝教,曾国藩中体西用

C.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曾国藩使汉人重掌地方大权

试题详情

 

 

 

 

 

 

                            A.        B.         C.        D.

试题详情

20.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试题详情

 

 

 

 

 

A.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利益          B. 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不能摆脱封建皇权体制的窠臼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试题详情

21.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但1856年则发生了天京变乱。这是因为(    )

A.天国达到了全盛时期               B.原先的理念已不适应

C.太平天国巩固政权的需要           D.农民阶级自身的封建思想

试题详情

22.著名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於目前。” 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C.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D.士大夫醉生梦死

试题详情

23.1893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其“林总督行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试题详情

2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试题详情

25.图中的三幅图是近代前期中国先进阶级提出的不同的救国方案。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②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 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     ④ 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试题详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太平军在占领城市后的做法与湘军有何不同?(3分)

1.D  题干说明的现象是白银价格上涨造成的,而19世纪30年代末白银价格急剧上涨的原因是鸦片走私造成白银外流。所以选D。

2.B  两者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B 《黄埔条约》是中法之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中法《黄埔条约》,法国获取了中英《南京条约》中除割地、赔款外的特权,通过《黄埔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条款获得了《南京条约》附件中的特权,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4.C  天津开埠是依据《北京条约》中的规定。

5.C  此题考察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

6.B  “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即自然经济的解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鸦片战争后虽然开始解体,但在整个近代史上仍占据优势地位。

7.B 表格信息表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这说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BC的说法错误。B的说法是错误的。

8.B  “国中之国”是指租界。

9.D  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0.B  由题干中的时间140多年可以断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1.C  很显然,此文件内容是允许华工出国,应出自1860年《北京条约》,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咸丰。

12.C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近代政局的主要影响”,直接排除与此无关的AC两项;B项与时间不符,排除之。清政府允许英国船只自由出入长江沿岸汉口等地,但又提出“俟地方平靖”,即待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方可实行,此款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13. D  此阶段英国侵华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题干非常明显。

14.C  ③和④与题干中限定的时间“1858年”不符,故排除。

15.C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没有完全瓦解。

16.D  圆明园遗址是近代列强侵华的见证,它被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没有直接关联。

17.D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列强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刺激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18.B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此来发动和组织群众斗争,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中体西用,故选B。但有一点必须说明,洪秀全的所谓耶稣和西方的耶稣是有很大区别的,是中国化或者说洪秀全化的耶稣。

19.D  偏离民主化进程的轨道即指建立的政权性质是非民主化的政权,符合此要求的选项只有D项。

20.C  从普通的民居到豪华的宫殿,说明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以后进取心减退,贪图享乐,太平天国政权不能摆脱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

21.D 《原道觉世训》体现了平等思想,天京变乱则是统治集团内部腐化堕落争权夺利的结果,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2.C  一个“讳”字、一个“苟且”就足能说明问题了。

23.C  题干揭露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现象,而“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显然指的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24.A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内容的理解,当时学习西方上停留在“器物”阶段,即知识界的先进人物仅仅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英军“船坚炮利”,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25.D  ①和④属于《资政新编》的内容,《四洲志》和《海国图志》中都未涉及。

26.(1)主要原因是丝、茶的大量出口,使丝茶畅销,种桑植茶有利可图。(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农民利用世界市场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增加了收益。(6分,言之成理即可)

27.(1)内容:不许毁坏百姓田产、掳掠民间财物;不得扰民,买卖公平;不许强拉民夫;严明军纪,不准随便出军营,不许讹诈钱财、调戏妇女。(符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目的:收买人心,赢得百姓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支持。(2分)

(2)没有。湘军在攻入天京(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3分)

(3)太平军占领城市后,并未烧杀抢掠,而是采取措施稳定民心,恢复秩序。(2分)

28.(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2)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不正确。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29.(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我国古代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我国古代的自发移民有两种主要趋向:一是“北农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第二种趋向是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

    (3)海外移民出现高潮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的促进,许多人出海外谋生。后来减少的原因是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4)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列强借此掠夺、骗拐华工。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