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C.造成我国资源的大量流失 D.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69673[举报]

1.D  题干说明的现象是白银价格上涨造成的,而19世纪30年代末白银价格急剧上涨的原因是鸦片走私造成白银外流。所以选D。

2.B  两者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B 《黄埔条约》是中法之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中法《黄埔条约》,法国获取了中英《南京条约》中除割地、赔款外的特权,通过《黄埔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条款获得了《南京条约》附件中的特权,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4.C  天津开埠是依据《北京条约》中的规定。

5.C  此题考察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

6.B  “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即自然经济的解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鸦片战争后虽然开始解体,但在整个近代史上仍占据优势地位。

7.B 表格信息表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这说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BC的说法错误。B的说法是错误的。

8.B  “国中之国”是指租界。

9.D  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0.B  由题干中的时间140多年可以断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1.C  很显然,此文件内容是允许华工出国,应出自1860年《北京条约》,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咸丰。

12.C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近代政局的主要影响”,直接排除与此无关的AC两项;B项与时间不符,排除之。清政府允许英国船只自由出入长江沿岸汉口等地,但又提出“俟地方平靖”,即待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方可实行,此款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13. D  此阶段英国侵华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题干非常明显。

14.C  ③和④与题干中限定的时间“1858年”不符,故排除。

15.C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没有完全瓦解。

16.D  圆明园遗址是近代列强侵华的见证,它被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没有直接关联。

17.D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列强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刺激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18.B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此来发动和组织群众斗争,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中体西用,故选B。但有一点必须说明,洪秀全的所谓耶稣和西方的耶稣是有很大区别的,是中国化或者说洪秀全化的耶稣。

19.D  偏离民主化进程的轨道即指建立的政权性质是非民主化的政权,符合此要求的选项只有D项。

20.C  从普通的民居到豪华的宫殿,说明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以后进取心减退,贪图享乐,太平天国政权不能摆脱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

21.D 《原道觉世训》体现了平等思想,天京变乱则是统治集团内部腐化堕落争权夺利的结果,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2.C  一个“讳”字、一个“苟且”就足能说明问题了。

23.C  题干揭露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现象,而“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显然指的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24.A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内容的理解,当时学习西方上停留在“器物”阶段,即知识界的先进人物仅仅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英军“船坚炮利”,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25.D  ①和④属于《资政新编》的内容,《四洲志》和《海国图志》中都未涉及。

26.(1)主要原因是丝、茶的大量出口,使丝茶畅销,种桑植茶有利可图。(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农民利用世界市场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增加了收益。(6分,言之成理即可)

27.(1)内容:不许毁坏百姓田产、掳掠民间财物;不得扰民,买卖公平;不许强拉民夫;严明军纪,不准随便出军营,不许讹诈钱财、调戏妇女。(符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目的:收买人心,赢得百姓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支持。(2分)

(2)没有。湘军在攻入天京(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3分)

(3)太平军占领城市后,并未烧杀抢掠,而是采取措施稳定民心,恢复秩序。(2分)

28.(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2)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不正确。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29.(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我国古代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我国古代的自发移民有两种主要趋向:一是“北农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第二种趋向是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

    (3)海外移民出现高潮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的促进,许多人出海外谋生。后来减少的原因是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4)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列强借此掠夺、骗拐华工。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