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10月期中试题

语   文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分(mì)      形(qí)     稀泥(huò)      病入膏(huāng)

B.退(bǐng)    色(jué)    纸太(bó)     博闻强(zhì)

C.唤(zhào)    奉(gòng)   马脚(lòu)    一十寒(pù)

D.伤(chuàng)  击(pēng)   不离(chà)      自怨自(yì)

试题详情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要想启动对东四八条“危改”立项的重新审核,必须有北京市文物局的介入,因为它是北京旧城文保区的代言人,它的话无疑是最有分量的

B.在如何提高收入分配公平度的问题上,网友认为应该通过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长效机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打破垄断经营等手段进行调节。

C.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拆除破烂的旧房后,呈现出来的是一片片绿地和公园。长安街上一墙之隔,外面是川流不息的车队,里面则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菖蒲河公园。

D.有些干部忘记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传统,吃不贯农家饭,睡不贯农家铺,与群众身近咫尺,感情却远隔天涯。

试题详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岂止是“不厚道”?分明就是以强凌弱的流氓行为!因此很多网民义愤填膺,在网

上强烈谴责这种丑恶行径,纷纷声援受辱的民工。

B.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波澜不惊的悄然变革,无视或忽略不计显然会贻

误发展机遇,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未雨绸缪,早虑而不困。

C.才华出众的人物,往往具有博闻强记的本领,因此他们的头脑中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如果和反应机敏结合在一起,就自然会让常人十分佩服了。

   D.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尊严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大连人刘长春。为戳穿日本占领者阴谋,他决心代表中国去参赛,张学良将军资助8000银元,他坐船在海上漂了23天,单刀赴会去了美国。

试题详情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1年,克林顿夫妇俩作别白宫时,受“白水事件”和莱温斯基案高额律师诉讼费的拖累,背上了近千多万美元的债务。

B.对于因民进党当局阻挠而停滞3年的熊猫来台计划,马英九在当选次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实施将毫无障碍。

试题详情

C.今年一季度,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幅度高达4.06%,对美元汇率已经“破7”。专家认为,本币升值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利弊皆有。

D.东航“返航事件”的爆发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出当前航空业界劳资关系的对抗现状,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

试题详情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贬官郴州(今湖南)经过岳阳时作。

(1)“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用的是什么典故?这一典故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答:                                                                            

(2)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6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试题详情

1、屈平                 ,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试题详情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              。《陈情表》

试题详情

17、第①段的“一颗心脏”比喻什么?文章为什么以“心脏”来打比方?(4分)

                                                                            

试题详情

18、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的“一如一行垂袖而立的老人,在暮鼓晨钟里,任由河水去旧添新,自己却安然本分的过着寂寞凝定的晚年”这句话?(4分)

                                                                            

试题详情

19、第⑧段作者说茶峒是“沈从文点一杆草烟凝望,于沉默中感悟所有亲人的茶峒!”,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试题详情

20、文章末尾说茶峒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茶峒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试题详情

1.C(A项“畸”读音为jī。B项“薄”读音为báo。D项“创”读音为chuāng。)

试题详情

2.D(“贯”应写为“惯”。)

试题详情

3、D(“首当其冲”意思是首先受到对方的攻击、压力,也指首先遭受灾难。不表示首先的意思。)

试题详情

4.A。“近千多万”前后矛盾。要去掉“近”或“多”。

试题详情

5.C。作陪衬的应是“粗朴”,“秀美”则不是陪衬而是相得益彰了;“绿叶”既然与大树一同成长,就不应是承受“绿荫和滋养”,而应是“奉献”“自己采集的阳光和雨露”。

试题详情

6.B(由第一段可知,“镜像难题”含义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应为B项。其它三项是对“镜像难题”成因的分析解释。)

试题详情

7.C(“镜像难题”是指人们照镜子时感到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对其成因解释的语句为第二段末尾的文字。其它三项尽管也是对此问题的分析,但未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诠释。)

试题详情

8.C(不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应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之中;有过驾驶经验的人在平时也会与常人一样容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

试题详情

9.D(结合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研究镜像问题可以发现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但这并不就能说明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是研究镜像问题之后得出的结果。)

试题详情

10.C。应为“兄弟和睦”,即“遵守悌道”。

试题详情

11.B。却,连词,表转折。A向,介词/介词,引出动词“接”的宾语,不译。C用在主谓之间,结构助词,无义/的,用在定中之间,结构助词。D用,介词/认为,动词。

试题详情

12.B。“存有异议”与文末意思不符。见译文。

试题详情

13.(1)是毁掉它呢,还是重新修复它呢?(得分点:选择问句;毁;新。)(2)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得分点:斯;化;于。)(3)现在苗民供奉象,依据的是象的后期表现。(得分点:奉;承;终。)

试题详情

14.要点:象早年是桀骜不驯之辈,有“不善”之名;(1分)后被舜德感化,“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施恩泽于百姓。(1分)由于象是舜的弟弟,且有德政,故死后长期受到苗民的祭祀。(1分)

附:《象祠记》参考译文

灵博山上有座象祠。在山下居住的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祭祀它。宣慰使君根据苗民的请求,重新修整了象祠中的房屋,并请我为象祠作记。我问:“是把它毁掉呢,还是重新修复呢?”回答说:“重新修复它。”“重新修复它,凭什么呢?”(注:“居”在此处作“凭”解,和成语“居功自傲”的“居”一样。)回答说:“这个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原委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们的父亲、祖父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上,都尊奉并祭祀他,年年祭祀,不敢废止。”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象在有鼻的祭祀,唐代的人曾经废毁过。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算孝顺,作为弟弟则显得傲慢无礼。在唐代就遭排斥,却在今天还存留;在有鼻遭毁坏,在这儿却受礼敬的程度却盛于那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知道这个道理了:君子喜爱这个人,会将爱推及到在这个人屋子上停留的乌鸦,何况对于圣人的弟弟呢?这样说来,那么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想来象的死去,可能是在舜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而使其归顺之后吧?否则,古代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可唯独象的祠庙延续在世。我由此更感受到了舜的德行的高尚,深入人心,而恩泽流传久远啊!

象的不仁爱,可能是他最初的情况,又怎么知道他最终没有被舜感化呢?《尚书》中不是说:“舜能用孝心使家庭和谐,家里孝顺安泰,家人不犯奸恶之事。”“舜的瞎眼的父亲也变得忠诚老实了。”就是说(瞽瞍)已经被感化为慈祥的父亲了。象如果还不尊敬哥哥舜的话,家庭就不会和睦。不断向善的方面发展,就不会演变为奸恶;不向奸恶方向发展,就一定会进入善的境界。确实如此啊,象已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国家,象不可能继续做坏事了。”这是因为舜对象爱得深沉而考虑得详尽,用来扶持帮助教导的方法也就周到啊。不是这样的话,像周公那样的圣人,却也免不了出现管叔、蔡叔那样的弟弟。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所以象能任用贤能的人,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泽施给百姓,死后百姓就怀念他。诸侯的卿相,由天子直接任命,这是《周官》中的制度,这制度大概是从舜封象那里效法来的吧!

我由此更加(拥有)相信人的本性善良(的依据),天下没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这样的话,那么唐人毁弃象祠,是根据象的早期表现;现在苗民供奉象,依据的是象的后期表现。这个道理,我将向世人说明,使人们知道,即使像象那样不善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君子修养品德,如果到了最高境界,那么,即使(遇到)像象那样的不仁爱,也还是可以感化他的啊。

试题详情

15、(1)王维《阳光三叠》,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维“析出阳光无故人”。引用这一典故实际上是怕听这首曲子,以免增加羁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写出作用1分。)

(2)运用了反问,道出了诗人谪贬失意的心情,表现了一个被贬官员对前程的担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牵挂。

试题详情

16、略

试题详情

17、“一颗心脏”指浸透着沈从文一片深情的茶峒;

     以“心脏”喻指茶峒,形象的表明它是沈从文的精神栖息地,它始终有着生命的律动,眼前的“一河风景”一如当年(沈从文《边城》中的景象),充满生机和活力。

试题详情

18、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这个富有典型意蕴的“吊脚楼”的悠久、古朴、随岁月渐渐老去的特点。

试题详情

19、茶峒在沈从文的笔下不仅是故乡,更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它浸透着沈老对着方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和钟情,所以作者如是说。

作用:呼应开头,强调茶峒在沈从文、作者心中的地位;过渡,总承上文,引出下文对茶峒人们生活的书写。

试题详情

20、茶峒的山光风景很美,篷船、群鸭,富有诗情画意;茶峒的人情风貌很美,富有情趣和生气。

试题详情

21、略

试题详情

22、略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