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肥城市上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生物学习效果评价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50分,答题时间50分钟。
2、必须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答卷。
3、答题前务必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辨析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2.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之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废弃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分解者很少 B.没有消费者
C.缺乏治污设施 D.温度太低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二氧化碳)循环示意,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面关于此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C.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4.在细胞的基本结构中,能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分隔开,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5.下面是高等动物的几种基本组织,其中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是
6.为保持水果的品质、延长水果的贮藏期,你认为果农在贮藏水果时,最好可以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A.定期给贮藏的水果喷洒药液 B.用保鲜袋将水果封装起来存放
C.将水果放在冰窑中冷冻存放 D.将水果放在高温下烘干后存放
7.下面是四种植物形态示意图,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是松树,其根系发达,叶细长如针,种子裸露,可生活在干旱环境中
B.乙是葫芦藓,对SO2气体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C.丙是肾蕨,其形态优美,可供观赏,喜阴湿环境,能靠孢子繁殖
D.丁是衣藻,生活在海水中,由单细胞构成,细胞中含带状叶绿体
8.进人青春期后,男生与女生在身体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差异会日渐明显。表现在呼吸系统上,男女两性存在明显差异的器官是
A.喉结与声带 B.遗精与月经
C.鼻与会厌软骨 D.腋毛与胡须
9.将药物封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吞服,可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消化的特点看,好处是
A.药物能在胃里消化,并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淀粉可在口腔初步消化,在胃里渗出
D.胆汁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到大肠开始消化
10.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面关于其组成成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是红细胞,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B.[2]是白细胞,对人体起保护和防御作用
C.[3]是血小板,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D.[4]是血清,可运载血细胞和养料
二、填空简答(下面各小题,均每空1分,共20分)
11.(4分)夏日,取池塘中的一滴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生物的存在,甚至会发现一些奇妙的生物现象。试分析回答:
(1)若你看到了小“生物体”,你可根据什么判断它是生物?
(2)若你看到的生物是草履虫,你如何分辨它的前后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中,若看不清草履虫的食物泡、表膜和纤毛,则应把显微镜的视野调________一些。
(3)某同学在做这一实验时,说他看到了病毒。请你对他的说法作一下简要分析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将饱满、活力旺盛的玉米种子随机分成A、B、C三组,保证三组的温度、空气条件相同,然后将A组种子种在肥沃、潮湿的土壤中,B组种子种在贫瘠、潮湿的土壤中,C组种在贫瘠、干燥的土壤中。三组种子中能正常萌发的是________;若将空瘪或煮熟的玉米种子种在上述环境中,能否萌发出正常的幼苗?________。通过该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自身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13.(4分)某校科技活动小组利用学校空地建立了一个小型农业生态园,在园内,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1)科技小组的同学在园内移栽花卉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移栽的花卉全部成活。你分析他们可能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写出其中的两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为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同学们在园内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天竺葵幼苗,分别放在甲、乙两瓶液体中培养(甲、乙两瓶相同,且足够大,甲中装蒸馏水、乙中装等量土壤浸出液)。一段时期后,甲、乙两瓶中的植株变化如下表:
植株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生长情况
甲
92
116
矮小、纤细、叶色变黄
乙
91
258
茎粗、枝多、叶色浓绿
比较甲、乙两瓶植株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让乙瓶中的植株持续保持良好的生长趋势,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我国营养学家将食物按照每日摄取量,形象地设计成五级“平衡膳食宝塔”,下表将宝塔中各级食物进行具体分娄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考数据。请分析回答:
“膳食宝塔”中的位置
食物分类
每日摄取量
V级
油脂类
小于
IV级
豆类和奶类
100―
III级
鱼、禽、肉、蛋类
125―
II级
果蔬类
400―
I级
禾谷类
450―
(1)我们每天都要吃较大比例的禾谷类食品,因为该类食品中的________(成分)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该物质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最主要场所是________。
(2)“营养学家建议: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应多摄取表中的III、IV级食物。”你认为营养学家提出上述建议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每天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到医院看医生后,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而是建议他多摄取表中某类食物。你认为这里所述的“某类食物”应是表中的________级食物。
三、图表解析(下面各小题,均每空1分,共20分)
16.(5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 验,请分析回答:
装置
操作及结果
A
B
C
D
1
各加入等量的清水
2
不加河泥
各加入等量的河泥
3
不加水藻
各加入等量的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况的活小鱼
5
置于光照下
置黑暗处
小鱼生存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1)图中哪些装置可以相互构成对照实验?试写出其中的两组,并指明其变量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装置B中的小鱼比装置A中的存活时间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中的小鱼比装置A中的存活时间还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A、B、C三个装置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________。
17.(5分)如下图,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株在黑暗中放置了两天的绿色开花植物,剪取一段枝条,插入盛有已稀释的红墨水的广口瓶中,对其生理活动进行探究。试分析回答:
(1)将上述植物枝条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截取一段茎,用放大镜观察其横切面,将会看到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________。到傍晚时,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广口瓶内的液面下降了不少”,减少的水主要是植物进行________散失的。若在当天傍晚取下叶片a烘干,第二天凌晨取下叶片b烘干,再用打孔器从叶片a、b上各取同样大小的一个圆片,分别称重,则哪一个圆片较重?原因是什么?________。
(2)若将上述植物枝条如图进行处理后,光照数小时,再同时摘下叶片c和叶片d,并用酒精脱色、滴加碘液、静置、观察,将会发现叶片________的颜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下图中的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A、B、C为曲线a上的点;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假设光照强度始终为H)。请分析回答:
(1)如果菜农在光照强度为H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________℃左右;试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说明植物在一天中的呼吸作用是否会如图中曲线所示不断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达到
(3)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晚上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
19.(6分)下图为人体呼吸和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外界氧气进入肺泡时,人的膈肌处于________状态。
(2)图中标出的大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________;若在人的上肢静脉点滴药液,则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图中代码②所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该气体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________中被利用。
(4)若图中代码E表示的是小肠绒毛处的毛细血管网,则血液流经此处后,其成分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