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第Ⅰ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 穿着/歪打正着 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B.创伤/重创 桂冠/弹冠相庆 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 涤纶/羽扇纶巾 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D.解数/解读 寒舍/退避三舍 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今天我们要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调查的结果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的几大条件。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得到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成油的过程。
三、(9分,每小题3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擢?为左参议 宥:原谅。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濂是浦江人,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是“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4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为北京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将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据调查,有74%的游客考虑在观看完北京奥运会后去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旅游。
19.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6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20.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5分)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1.作文(60分)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 2.C 3.A 4.D
二、(9分,每小题3分)
5.A 6.C 7.C
三、(9分,每小题3分)
8.A 9.A 10.C
四、(23分)
11.(10分)
(1)(4分)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12.(8分)
(1)(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四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少;“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喻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13.(5分)
(1)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2)豁然开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杰
五、(22分)
14.(4分)
第一问(2分)
“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15.(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
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16.(4分)
(1)(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2分)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17.(8分)
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六、(15分)
18.(4分)
举例: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19.(6分)
四个例子分为前后两组,每组3分。每组中,写出一个内容和句式都符合要求的句子,给1分;写出两个给3分。
20.(5分)
每写出一句比喻,给1分;四句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给1分。
七、(60分)
21.(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