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 ★ 启用前 【考试时间:2008年4月21日上午9:00~11:30】
考生个人成绩查询请登录绵阳教育信息网(http://www.my-edu.net)
绵阳市高中2008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全卷150分。第I卷1―4页,第II卷5―12页。考试结束后,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两部分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4B或5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4B或5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蹊跷 耆老 契合 无稽之谈 修葺一新
B. 碑拓 裨益 稗官 沁人心脾 纵横捭阖
C. 饯行 箴言 谏诤 明修栈道 挑拨离间
D. 砧杵 粘连 请帖 沾沾自喜 俯首帖耳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最近,投资者对于非蓝筹股心有余悸,担心股市大盘再次回调会引发被边缘化的非蓝筹股再度出现大幅调整。
B. 要学好语文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立足于课本,那种脱离课本漫无边际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
C. 宋人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这样评价周敦颐,“春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D. 以“和谐之旅”为主题的北京奥运圣火接力,历时130天,薪尽火传,将和平与友谊传递到全世界。
二、(9分,每小题3分)
5. 下列对“文化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力融入社会的生产、消费中,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B. 文化力伴随人类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的始终,受制于该过程,又作用于该过程。
C. 文化力在社会中无所不在,它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以及自然界。
D.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力对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推动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
6. 下列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今社会,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助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 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但其已成为不少国家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文化力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C. 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文化力就已客观存在,文化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D. 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逐渐被人们认识,文化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作用受到重视。
三、(9分,每小题3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 进:提拔
B. 元庆宜伏辜 辜:罪
C. 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 苟:马虎
D. 然后旌其闾墓 旌:表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居礼者不以法伤义 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今已亭亭如盖矣
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 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明了“礼”与“法”的辩正关系。
B. 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这也暴露了封建社会“礼”与“法”的矛盾。
C. 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 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绵阳市高中2008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四
五
六
七
卷Ⅱ总分
总分人
总 分
复查人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四、(23分)
14.结合全文,解说“鸟巢”的含义。(4分)
答:
15.理解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答:
16.概括文章第⑧段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简要评价。(6分)
答:
17.“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思路就具有曲折起伏之美,结合全文简要赏析。(100字左右。)
(6分)
100字
得分
评卷人
六、(15分)
初中生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来源渠道分布图
(《中国教育报》
(1)概括图表所表达的两点主要信息。
答:
(2)就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拟一条建议。
答:
19. 为在全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许多城市正积极打造“读书城”。请你为“读书城”拟一则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有文采),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解说所拟广告的特点。(5分)
答:
20. 不久前,在CCTV《奥运来了》节目摄制现场,中国农大附中各民族学生将我国三届残奥会男子跳高金牌得主侯斌团团围住,要求签名留念。请你以记者的身份为这样的“追星”场景配上一段画外音。要求有描述有评论。(不少于40字)(5分)
40字
得分
评卷人
七、(6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A.qī qí qì jī qì B.bēi bì bài pí bǎi C.jiàn zhēn jiàn zhàn jiàn D.zhēn zhān tiě zhān tiē)
2.D(喻师生传授,知识一代代传下去。A.指经历了一场危险后,回想起来仍然感到害怕。B.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C.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朗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3.C(A.歧义,“全国模范教师”既可指孟二冬也可指孟菲;B.主语残缺,去掉“在……中”;D.前后照应不当,“抽象的良心”与“具象的青山”颠倒)
4.A(B.冒号改为逗号。 C.两个问号均改为句号,“四书”加书名号。D.括号内注释应紧贴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文字结束时的句号去掉)
二、(9分,每小题3分)
5.D(与文意不合。见第4自然段)
6.B(“既是……又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不再是……而是”)
7.B(A.“兼收并蓄”错,外来文化力中也有某种消极文化力。 C.所有的社会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文化力,且迷信只是消极文化力的一种。 D.“已由……转为”原文无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8.A(进:使……上进)
9.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介词“与”。 B.连词/名词,“车盖”。 C.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
10.C(“其罪可恕”错)
第II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0分)
(1)(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吏赵师韫杀害,(为报父仇)元庆卖身为奴,最终亲手杀死了县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5分。大意1分,“为……所”“鬻”“刃”“归”各1分)
(2)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除国家的刑法,(将此)作为将来的法规,国家必然多灾多难,那么元庆所犯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
(5分,大意1分,“义”“图”“则”“废”各1分)
12.(8分)
(1)这首词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边塞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1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1分)
(2)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1分)
13.(5分)
(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挟飞仙以遨游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
(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五、(22分)
14.(4分)①“鸟巢”既指鸟儿的巢穴,又指文中“我”的蜗居小屋。(2分)②“鸟巢”还象征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俗环境,束缚着人的自由和独立的现代都市。(2分)
15.(6分)①鸽子的到来,让第17层的高空宁静、祥和而和谐, ②麻雀的造访让第17层的高空活泼而灵动。③鸟儿们的光顾使“我”捐弃拘束、孤独、压抑,忘形忘我,与鸟同化。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6.(6分)抒发了作者对当下都市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反感,(1分)对大自然、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1分)
评价提示:
① 表现了人的本性――对自由的向往。
② 完全否定现代都市文明,有失偏颇。
(4分。评价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观点、语言各1分,分析2分)
17.(6分)要点:大城市的楼群是独特的风景线,但造型僵硬呆板。不过,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也就满足了。(2分)可是,我的“鸟巢”既不独立,也不自由(受制于人),而鸟儿的鸟巢却可以自己做主,自由出入。(2分)因而,我渴望变成一只鸟,飞向大自然。(2分)
六、(15分)
18.(5分)
(1)①电视、家人和网络成为初中生了解各类传统节日的主要渠道。(2分)
(2)②学校教育在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方面缺乏力度。(2分)
(2)学校应加强对初中生传统文化的教育。(1分)
19.(5分)(主题、文采各1分;内容和形式的解说各1分;语言1分)
20.(5分)场景描述2分,评论(追星――追残奥明星――价值取向)3分。
七、(60分)
21.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参考译文
我看见同州下?人徐元庆(的案子),他的父亲被县吏赵师韫杀害,(为报父仇)元庆卖身为奴,最终亲手杀死了县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使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治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元庆不应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今天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义,孝义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同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刑。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用礼教进行周密的防范,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废除国家的刑罚,(将此)作为后来的法规,国家必然多灾多难,那么元庆犯下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子女,而子女又有亲人,因热爱亲人而互相仇视,冤冤相报,造成的混乱,谁可挽救?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