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橡皮条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 同一实验过程中,O点的位置允许变动 | |
B. | 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 |
C. | 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点 | |
D. | 在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细绳和弹簧测力计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 |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摩擦力的大小总是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 |
B. | 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 |
C.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
D. | 运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
8.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 )
A. |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 |
B. |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 |
C. | 摩擦力的大小总是与正压力成正比 | |
D. | 只要两表面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则两物体间就一定有摩擦力 |
7.如图,质量为70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匀速拉升20kg的材料,忽略绳子的质量及与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为(g取l0m/s2)( )
A. | 300 N | B. | 500 N | C. | 700 N | D. | 900 N |
6.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气体下面挂一重物.上升到12m高处系重物的绳子断了,从这时刻算起,重物落到地面的时间( )
A. | 2$\sqrt{6}$s | B. | $\frac{5}{6}$s | C. | 2s | D. | 3s |
5.从哈尔滨东站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夕发朝至,全程运行1288km,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由此可知,K18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是13.5h,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95.4km/h.
哈尔滨东 | 哈尔滨 | 沈阳北 | 北京 | ||
K18次 | 到站时间 | -- | 20:14 | 2:23 | 9:30 |
发车时间 | 20:00 | 20:32 | 2:31 | -- |
3.某一运动质点沿一直线往返运动,如右图所示,OA=AB=OC=CD=1m,设O点为x轴坐标原点,且质点由A点出发向x轴的正方向运动至B点再返回沿x轴的负方向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质点在A→B→C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2 m,路程为4 m | |
B. | 质点在B→D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4 m,路程为4 m | |
C. | 当质点运动到D点时,其位置可用D点的坐标-2 m表示 | |
D. | 当质点运动到D点时,相对于出发点A的位移为-3 m |
1.下列有关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0 146771 146779 146785 146789 146795 146797 146801 146807 146809 146815 146821 146825 146827 146831 146837 146839 146845 146849 146851 146855 146857 146861 146863 146865 146866 146867 146869 146870 146871 146873 146875 146879 146881 146885 146887 146891 146897 146899 146905 146909 146911 146915 146921 146927 146929 146935 146939 146941 146947 146951 146957 146965 176998
A. |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他利用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
B. |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伽利略和笛卡尔,都没有建立力的概念 | |
C. | 亚里士多德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时,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 |
D. |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