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的,它是爱恩斯坦所先发现并加以理论解释的 |
B.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 |
C.据波尔理论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 |
D.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结构 |
C
解析试题分析: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不是波动性的,故A错误;半衰期不会随地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其运动的半径减小,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故C正确;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故D错误;
考点:光电效应;粒子散射实验;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衰变速度.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对于任何一种金属,要使它产生光电效应,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入射光的强度要足够强 |
B.入射光的照射时间要足够长 |
C.入射光的频率要小于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 |
D.入射光的频率要大于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 |
某同学用单色光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观察到题(甲)图所示的条纹,仅改变一个实验条件后,观察到的条纹如题(乙)图所示。他改变的实验条件可能是
A.减小光源到单缝的距离 | B.减小双缝之间的距离 |
C.减小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 | D.换用频率更高的单色光源 |
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
B.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
C.遏止电压与光照时间有关 |
D.若紫外线照射时没有光电流,则用频率更小的红外线照射就可能有光电流 |
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
B.由光电效应现象可知光子与电子是同一种粒子 |
C.在一束光中,光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光表现出波的性质 |
D.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在光子能量ε=hν中,频率ν仍表示的是波的特性 |
如图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当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可能的原因是
A.入射光强度较弱 | B.入射光波长太长 |
C.光照射时间太短 | D.电源正负极接反 |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理论和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下面有关物理实验与物理理论或学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
A.粒子散射实验表明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
B.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 |
C.电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
D.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证实了玻尔原子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