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
B.由光电效应现象可知光子与电子是同一种粒子 |
C.在一束光中,光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光表现出波的性质 |
D.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在光子能量ε=hν中,频率ν仍表示的是波的特性 |
D
解析试题分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故A选项错误;光子是光传播过程中的一份能量子,而电子是实物粒子,两者不是同一种粒子,故B选项错误;大量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按照概率波原则随机出现,表现出波动性,故C选项错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能量公式中,
是频率,表示波的特征,故D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本质。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用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没有产生光电效应,下列措施中可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是
A.换用强度更大的紫外线照射 | B.换用红外线照射 |
C.延长紫外线照射时间 | D.换用极限波长较大的金属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
B.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核有自身的结构 |
C.有核能释放的核反应就一定有质量亏损 |
D.要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所照射光的频率一定得到达到某一值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的,它是爱恩斯坦所先发现并加以理论解释的 |
B.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 |
C.据波尔理论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 |
D.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结构 |
有关近代物理知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碘-131的半衰期大约为8天,三个月后,碘-131就只剩下约为原来的1/2000 |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的一面。前者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表明光子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
C.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的越不牢固,原子核越不稳定 |
D.铀235裂变的方程可能为:![]() ![]() ![]() ![]() |
(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栆糕模型 |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
C.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强度小 |
D.将放射性元素掺杂到其它稳定元素中,并降低其温度,该元素的半衰期将增大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影子边缘发虚,是由于光的干涉造成的 |
B.拍摄日落时水面下的景物时,可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个偏振片来减少反射光 |
C.照相机镜头在阳光下看上去呈淡紫色,是由于光的衍射造成的 |
D.凸透镜把阳光会聚成边缘带彩色的光斑,“彩色边缘”是由于光的干涉造成的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
B.大量的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会辐射两种不同频率的光 |
C.一束单色光照射到某种金属表面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 |
D.原子核衰变产生的γ射线是反应生成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辐射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