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A、B两艘渔船漂浮在大海上,相距24m,某次涨潮中,波涛的传播方向刚好沿两船的连线,从波涛传到其中一艘渔船时开始计时,在t=24s时,A船发生4次全振动,B船发生6次全振动,则波涛的传播方向是由B向A,波涛的传播速度为3m/s.分析 根据在24s内A做了4次全振动,而B做了6次全振动,确定A、B两个质点中哪个先振动,波由先振动的质点向后振动的质点传播.由题,在24s内两个质点全振动相差两次,说明波传播用时两个波长,求出波长,再求解波速.
解答 解:由题在24s内A做了4次全振动,而B做了6次全振动,说明B先振动,A后振动,则振动的传播方向是从B向A.质点B振动的周期为T=$\frac{24}{6}=4s$.
在24s内两船全振动相差两次,说明波传播用时两个波长,AB间距离为24m,则波长为λ=$\frac{24}{2}=12m$,
所以波速为v=$\frac{λ}{T}=\frac{12}{4}=3m/s$
故答案为:由B向A,3
点评 本题关键要理解质点振动与波动之间的关系,周期不能以A的振动时间计算,因为在24s内A船不是都在振动,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小明同学为了测定某太阳能硅光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在一定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
①请根据图甲完成图乙中实物的连线.
②将测量出来的数据记录在表中,其中第4组数据的电压如图丙所示,则此时电压为1.65V.
③将这些数据在图丁中描点,第4组数据还未描出.
a.请在图丁中描出第4组数据的点,并作出该硅光电池组的U-I图线;
b.由此U-I图线可知,该硅光电池组的电动势E=1.80V,电池组的内阻随其输出电流的变化而改变,在电流为80μA时,该电池组的内阻r=1.0×104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①请根据图甲完成图乙中实物的连线.
②将测量出来的数据记录在表中,其中第4组数据的电压如图丙所示,则此时电压为1.65V.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U/V | 1.77 | 1.75 | 1.70 | 1.54 | 1.27 | 1.00 | 0.50 | |
I/μA | 12 | 30 | 48 | 60 | 68 | 76 | 80 | 86 |
a.请在图丁中描出第4组数据的点,并作出该硅光电池组的U-I图线;
b.由此U-I图线可知,该硅光电池组的电动势E=1.80V,电池组的内阻随其输出电流的变化而改变,在电流为80μA时,该电池组的内阻r=1.0×104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9.我国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颗卫星组成,三颗卫星都定位在距地面约36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均约为20000km.比较这些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北斗一号”系统中的三颗卫星的质量必须相同,否则它们不能定位在同一轨道上 | |
B. | “北斗一号”卫星的周期比GPS卫星的周期短 | |
C. | “北斗一号”卫星的加速度比GPS卫星的加速度小 | |
D. | “北斗一号”卫星的运行速度比GPS卫星的运行速度小 |
6.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如果电源的频率稍微减小从而导致打点的周期稍微变大了一点,而实验者并不知情,则( )
A. | 它将导致实验者测量的相邻计数点之间的间隔变大,从而使测得的加速度偏大 | |
B. | 它将导致实验者用公式vn=$\frac{{x}_{n}+{x}_{n+1}}{2T}$求得的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偏大,从而用v-t图象处理数据时导致测得的加速度偏大 | |
C. | 它将导致实验者用公式vn=$\frac{{x}_{n}+{x}_{n+1}}{2T}$求得的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偏小,从而用v-t图象处理数据时导致测得的加速度偏小 | |
D. |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时,由于代入的T的数据偏小,从而导致测得的加速度偏大 |
13.一条河宽100米,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4m/s,水流速度是5m/s,则( )
A. | 该船可以垂直河岸横渡到正对岸 | |
B. | 当船头垂直河岸横渡时,过河所用的时间最短 | |
C. | 当船头垂直河岸横渡时,过河位移最小 | |
D. | 该船横渡到对岸的最小位移是100米 |
12.如图M1>M2,滑轮光滑轻质,阻力不计,M1离地高度为H,在M1下降过程中( )
A. | M1的机械能减少 | B. | M2的机械能守恒 | ||
C. | M1和M2的总机械能增加 | D. | M1和M2的总机械能守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