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 |
B. | 人们感觉不到次声波,次声波可不知不觉地杀死人 | |
C. | 交通管理应用了多普勒效应 | |
D. | 医用B超应用了多普勒效应 |
分析 振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使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不同于振源频率的现象.这就是频移现象.因为,声源相对于观测者在运动时,观测者所听到的声音会发生变化.当声源离观测者而去时,声波的波长增加,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接近观测者时,声波的波长减小,音调就变高.B超、彩超、交通测速等利用了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与波的干涉无关,并依据次声波与人体器官共振,即可一一求解.
解答 解:A、B、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与波的干涉无关,故A错误;
B、由题可知,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引起器官共振,说明次声波将能量传递给人的器官,引起器官的振动而死,故B错误;
CD、B超、彩超、交通测速等利用了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自身和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产生的频率即为多普勒效应,故CD正确;
故选:CD.
点评 对于多普勒效应,要知道在波源与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高,而在波源与观察者远离时接收频率变低;即高亢表示靠近,低沉表示远离,同时理解共振的条件,注意波的干涉现象与多普勒效应现象的区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8.如图所示,一小物体从光滑的$\frac{1}{4}$圆轨道的顶端A点处静止释放,到达底端时滑入水平的传送带,传送带由电动机驱使逆时针转动,速度的大小始终是v.已知圆轨道的半径为R,传送带与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假设传送带无限长,则( )
A. | 若v≥$\sqrt{2gR}$,则小物体能再次返回到A点处 | |
B. | 若0<v<$\sqrt{2gR}$,则小物体能再次返回到A点处 | |
C. | 若v≥$\sqrt{2gR}$,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内能Q=2mv$\sqrt{2gR}$ | |
D. | 若0<v<$\sqrt{2gR}$,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内能Q=2mv$\sqrt{2gR}$ |
16.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力是2N 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大小为( )
A. | 1 N | B. | 2 N | C. | $\sqrt{3}$N | D. | 0 |
3.如图所示,重力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和水平面之间μ=0.2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向左的力F的作用,F=20N,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 | B. |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 ||
C. |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40N | D. |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
13.如图,长为L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C放在距棒左端为r的某点,A、B是棒内距离棒左右两端分别为L/3的两点,当达到静电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电势高于B点 | |
B. | A点处场强为零 | |
C. | 棒上感应电荷在B点处产生的电场方向向右 | |
D. | 棒上感应电荷在A点处产生的场强大小为$\frac{kq}{{(r+\frac{1}{3}L{)^2}}}$ |
17.在垂直于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前后放置两个偏振片P和Q,在Q的后边放上光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Q不动,旋转偏振片P,屏上光的亮度不变 | |
B. | Q不动,旋转偏振片P,屏上光的亮度时强时弱 | |
C. | P不动,旋转偏振片Q,屏上光的亮度不变 | |
D. | P不动,旋转偏振片Q,屏上光的亮度变暗 |
12.在物理学发展、建立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 |
B. | 德国天文学家幵普勒对他的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开普勒三大行星运动定律 | |
C. | 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 |
D. | 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称”首先较准确地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