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1所示是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实验时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0点开始依照打点的先后依次标为0、1、2、3、4、5、6,现在量得0、1间的距离x1=5.18cm,1、2间的距离x2=4.40cm,2、3间的距离x3=3.62cm,3、4间的距离x4=2.78cm,4、5间的距离x5=2.00cm,5、6间的距离x6=1.22cm (f=50Hz)

(1)根据上面记录,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1、2、3、4、5点时的速度并填在下表中.
位置 1 2 3 4 5
v/(m?s-1
(2)根据(1)中表格,在图2中画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并说明小车速度变化特点.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记数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
用描点法画出v-t图象.根据v-t图象说明小车速度变化特点.
解答:解:(1)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1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即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0.04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有:v1=
x1+x2
2T
=1.2m/s
v2=
x3+x2
2T
=1.0m/s
v3=
x3+x4
2T
=0.8m/s
v4=
x5+x4
2T
=0.6m/s
v5=
x5+x6
2T
=0.4m/s
如下表

位置 1 2 3 4 5
v/(m?s-1 1.2 1.0 0.8 0.6 0.4
(2)如图

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速度是均匀减小.
故答案为:(1)
位置 1 2 3 4 5
v/(m?s-1 1.2 1.0 0.8 0.6 0.4
(2)如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图象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如图1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长度的关系实验.

①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刻度尺
刻度尺

②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弹簧的原长、弹簧伸长后的长度
弹簧的原长、弹簧伸长后的长度

③图2是弹簧所受弹力F与弹簧伸长长度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200
200
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
实验中没有考虑(或忽略了)弹簧的自重
实验中没有考虑(或忽略了)弹簧的自重

(2)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欲验证“动能定理”,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3所示的装置,另外他们还找到了打点计时器所用的学生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细沙.当滑块连接上纸带,用细线通过滑轮挂上空的小沙桶时,释放小桶,滑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滑块质量为M,沙和沙桶总质量为m,则:
①你认为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刻度尺、天平
刻度尺、天平

②实验时为了保证滑块受到的合力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大小基本相等,沙和沙桶的总质量应满足的实验条件是
砂和砂桶的总质量应远小于小车总质量
砂和砂桶的总质量应远小于小车总质量
,实验时首先要做的步骤是
平衡摩擦力
平衡摩擦力

③该小组实验得到如图纸带,在纸带上选择6个计数点A、B、C、D、E、F,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B、C、D三点到A点的距离依次是2.0cm、5.0cm、9.0cm.求得B点对应的速度vB=
0.25
0.25
m/s,若再求得E点对应的速度为vE,测出重物下落的高度为hBE,则还应计算
mghBE
mghBE
1
2
M(
v
2
E
-
v
2
B
)
1
2
M(
v
2
E
-
v
2
B
)
大小是否相等(填字母表达式).
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活动中,如图1所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每个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
精英家教网
(1)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的代号填在横线上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每隔0.10s测一次速度,计算出打下B、C、D、E、F五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表(结合纸带数据,选择从理论上看误差较小的方法计算瞬时速度.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从A点开始计时,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描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所示,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υ)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
(4)根据画出的υ-t图线可得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是:
 

依据是:
 

(5)在实验中,甲同学选择用AD间的平均速度代替B点的瞬时速度,乙同学选用AC间的平均速度代替B点的瞬时速度,丙同学选用AB间的平均速度代替B点的瞬时速度,你认为三位同学中比较准确的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