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某种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光电效应,其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由图象可知( )A. | 任何频率的入射光都能产生光电效应 | |
B. |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v0 | |
C. | 入射光的频率为3v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hv0 | |
D. | 若已知电子电量e,就可以求出普朗克常量h | |
E. | 入射光的频率发生变化时,遏止电压不变 |
分析 根据光电效应发生条件,结合其方程Ekm=hv-W0和eUC=EKm得出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式,从而进行判断.
解答 解:A、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或等于极限频率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故A错误.
B、当遏止电压为零时,最大初动能为零,则入射光的能量等于逸出功,所以W0=hv0.故B正确.
C、从图象上可知,逸出功W0=hv0.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hv0.若入射光的频率为2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0,若入射光的频率为3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hν0.故C正确.
D、因为Uc=$\frac{hγ}{e}$-$\frac{{W}_{0}}{e}$,知图线的斜率等于$\frac{h}{e}$,从图象上可以得出斜率的大小,已知电子电量,可以求出普朗克常量,故D正确;
E、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v-W0和eUC=EKm得,Uc=$\frac{hγ}{e}$-$\frac{{W}_{0}}{e}$,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故E错误.
故选:BCD.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发生条件,及其方程的内容,以及知道遏止电压与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注意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并不是正比,并理解图象的纵、横坐标的含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8.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钢球斜面实验,他在实验中用过的方法有( )
A. | 用秒表计时,并用刻度尺测量位移 | |
B. | 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角度下$\frac{x}{{t}^{2}}$值的大小 | |
C. | 用电火花计时器打出纸带进行数据分析 | |
D. | 用闪光照相法拍摄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再进行数据分析 |
19.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直立在水平面上,上端放一只小球,用力F将小
球缓慢地压到D点静止,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突然撤去力F,小球从静止开始
向上运动,B点是弹簧原长时上端的位置,在C位置时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
在A位置时小球的速度为零.小球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球缓慢地压到D点静止,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突然撤去力F,小球从静止开始
向上运动,B点是弹簧原长时上端的位置,在C位置时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
在A位置时小球的速度为零.小球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在B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 |
B. | D→B位置小球加速度一直减少 | |
C. | C→A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小球动能的减少 | |
D. | D→A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减少 |
16.如图为一种服务型机器人,其额定功率为48w,额定工作电压为24V.机器人的锂电池容量为20A•h.则机器人( )
A. | 额定工作电流为20A | |
B. | 充满电后最长工作时间为2h | |
C. | 电池充满电后总电量为7.2×104C | |
D. | 以额定电流工作时每秒消耗能量为20J |
3.消防员用绳子将一不慎落入井中的儿童从井内加速向上提的过程中,不计绳子的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绳子对儿童的拉力大于儿童对绳子的拉力 | |
B. | 消防员对绳子的拉力与绳子对儿童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
C. | 绳子对儿童的拉力大于儿童的重力 | |
D. | 消防员对绳子的拉力等于儿童对绳子的拉力 |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则速度一定等于0 | |
B. | 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则加速度也一定较大 | |
C. |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一定保持不变 | |
D. | 物体做直线运动,后一阶段的加速度比前一阶段小,但速度可能比前一阶段大 |
17.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很大,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 | |
B. |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能为零 | |
C. | 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 | |
D. | 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小 |
18.已知直线AC的中点为B点,物体沿AC做变速直线运动,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6m/s,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4m/s,那么它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
A. | 4.8 m/s | B. | 5.0 m/s | C. | 5.2 m/s | D. | $\sqrt{13}$ 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