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汤姆生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核内 | |
B. |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是卢瑟福猜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 | |
C. | 对原子光谱的研究开辟了深入探索原子结构的道路 | |
D. | 波尔原子理论无法解释较复杂原子的光谱现象,说明波尔提出的原子概念是错误的 | |
E. | 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
分析 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猜想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对原子光谱的研究开辟了深入探索原子结构的道路.
玻尔原子理论无法解释较复杂原子的光谱现象.但玻尔提出的原子定态概念是正确的.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解答 解:A、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故A错误.
B、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B正确.
C、原子光谱是线状谱,与原子内部结构有关.故对原子光谱的研究开辟了深入探索原子结构的道路.故C正确.
D、玻尔原子理论无法解释较复杂原子的光谱现象,由于原子是稳定的,故玻尔提出的原子定态概念是正确的.故D错误.
E、查德威克发现原子核内存在中子,故E正确;
故选:BCE.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物理中常识性问题,要在了解人类发现原子结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能混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如图所示,在水平传送带上有三个质量分别为m1、m2、m3的木块1、2、3,中间分别用原长均为L、劲度系数均为k的轻弹簧a和b连接起来,已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现用水平细绳将木块1拉住,传送带按图示方向匀速运动,当三个木块均达到平衡后,关于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长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弹簧b弹性势能较多,弹性a长度为$\frac{μ({m}_{2}+{m}_{3})g}{k}$ | |
B. | 弹簧b弹性势能较多,弹性a长度为L+$\frac{μ{m}_{2}g}{k}$ | |
C. | 弹簧a弹性势能较多,弹性b长度为$\frac{μ{m}_{2}g}{k}$ | |
D. | 弹簧a弹性势能较多,弹性b长度为L+$\frac{μ{m}_{3}g}{k}$ |
12.如图将小球从距斜轨底面h高处由静止释放,使其沿竖直的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的内侧运动.不计一切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若h=R,那么小球刚好能到达与圆心O等高的C点 | |
B. | 若h=2R,那么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D | |
C. | 若h=3R,小球一定通过最高点D | |
D. | 若h=4R.小球通过最高点D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是小球重力的3倍 |
6.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顶端安有定滑轮,两物块P、Q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P悬于空中,Q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当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推Q时,P、Q仍静止不动,则( )
A. | 轻绳上拉力一定变小 | B. | 轻绳上拉力一定不变 | ||
C. | 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 D. | 斜面对Q的支持力一定变大 |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蓝光照射到某金属板表面时能够产生光电效应,则换用强度较低的紫光照射也可发生 | |
B. | 按照波尔原子理论,电子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由能级的能量差决定 | |
C. |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原子能量减小 | |
D. | 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 |
E. | 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