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某同学在做“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开关S闭合之前,图甲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置于 端(选填“A”、“B”或“AB中间”),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2)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得到如下一组U和I的数据: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U(伏) | 0 | 0.50 | 1.00 | 1.50 | 2.00 | 2.20 | 2.60 | 3.00 |
I(安) | 0 | 0.050 | 0.100 | 0.150 | 0.180 | 0.190 | 0.200 | 0.205 |
灯泡发光情况 | 不亮 微亮 逐渐变亮 正常发光 |
(3)从图线上可以看出,当功率逐渐增大时,灯丝电阻的变化情况是 。
(4)当灯泡电压为1.4V时的功率为 W(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A 实物图连线如下图所示 (2)如下图所示
(3)变大 (4)0.20
解析试题分析:(1)此实验采用分压接法,开始实验时为了安全和保护仪器,要使输出电压为零,故开关S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A端,使测量电路处于短路状态。
根据实验原理连接即可,注意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不要选错,正负极不能连反,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电流表采用外接法.
(2)描点,连线即可,注意用平滑的曲线将各数据点连接起来,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误差较大的予以舍去。
(3)图象斜率的倒数表示电阻,由图象可知,斜率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4)当电压为1.4V时,从I-U图线上知,电流为0.14A,则P=UI=0.20W.
考点: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6分)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装有砝码的小盘,C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50HZ交流电。小车的质量为m1,小盘(及砝码)的质量为m2。
(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
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盘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
B.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盘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
C.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不挂钩码盘的情况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
D.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不挂钩码盘的情况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
用平木板、细绳套、橡皮条、测力计等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且尽量减小误差,则 (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拉力应沿弹簧的轴线,且与平木板平行 |
B.两细绳套必须等长 |
C.在同一次实验中,两次拉细绳套时无需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 |
D.用测力计拉两细绳套时,两拉力夹角越大越好 |
一物理兴趣小组用以下装置测量滑块与长为L=1m的轨道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以及探究滑块在沿轨道向上运动时所受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1) 测量滑块与轨道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轨道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1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宽度为d=1cm的遮光条的滑块自轨道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2所用的时间分别为Δt1、Δt2。使滑块以一定初速度下滑,调节轨道右端距桌面的高度,最终使Δt1 =Δt2 ,并用米尺测量出轨道右端距桌面的高度h="25cm" ;则滑块与轨道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μ=________;
(2) 探究滑块在沿轨道向上运动时所受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撤掉光电门2,保持实验(1)中h不变,在轨道右端安装一光滑的定滑轮,用细绳连接滑块与力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其所受拉力可直接由电脑显示),细线横跨过定滑轮,传感器连接一重物,如图所示,操作:遮光条与光电门1距离x可从刻度尺上读出,通过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来获得多组数据;每次均由轨道底(低)(此处最好改为同一位置)端无初速度释放滑块,与光电门相连的计时器显示出每次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所用的时间Δt,并做好记录,如下表所示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x(cm) | 10.0 | 22.6 | 50.0 | 62.4 |
Δt(s) | 0.0101 | 0.0067 | 0.0045 | 0.0040 |
V(m/s) | 0.99 | 1.50 | 2.24 | |
②要验证受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还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 )
A.力学传感器的质量
B . 滑块与遮光条的质量
C.重物的质量
D. 滑块每次从静止开始滑到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③一位同学每次实验得到力传感器的数值都为19.8N,并根据以上图表中数据做出了v2----x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请你求出滑块的质量M=________;(重力加速度g=9.8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