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关于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B. |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 |
C. | 据图可知,原子核A裂变成原子核B和C要放出核能量 | |
D. | 据图可知,原子核D和E聚变成原子核F要吸收能量 |
分析 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原子核;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也有复杂的结构;核反应中,有质量亏损时会释放核能,反之会吸收核能.
解答 解:A、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能够穿过原子,只有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故卢瑟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正确;
B、天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也有复杂的结构,后来的研究才揭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B错误;
C、据图可知,原子核A裂变成原子核B和C过程中有质量亏损,故会放出核能,故C正确;
D、据图可知,原子核D和E聚变成原子核F过程中有质量亏损,故会放出核能,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原子核实结构模型、质量亏损等概念,目前各大省市对于近代物理初步的知识点考查较为简单,可以适当的记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一根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金属棒,其材料的电阻率为ρ1,密度为ρ2,摩尔质量为M,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在棒两端加上恒定的电压时,棒内产生电流,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平均速率为v,则金属棒内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A. | $\frac{{{ρ_1}{ρ_2}ev{N_A}}}{m}$ | B. | $\frac{{{ρ_1}{ρ_2}ev{N_A}}}{M}$ | C. | ρ1ρ2evmNA | D. | ρ1ρ2evMNA |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各个电阻都是2Ω,电流表内阻不计,在B、C两点间加3V电压时,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
A. | 0.5A | B. | 1A | C. | 1.5A | D. | 2A |
10.如图所示,R1、R2和R3都是100Ω的电阻,A、B之间的总电阻是( )
A. | 200Ω | B. | 33.3Ω | C. | 66.7Ω | D. | 150Ω |
7.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c点场强大于b点场强 | |
B. | a点电势高于d点电势 | |
C. | 若将一试探电荷+q由a点释放,它将沿电场线运动到b点 | |
D. | 将试探电荷-q由c移至b的过程中,电势能增大 |
8.如图所示,绝缘的中空轨道竖直固定,圆弧段COD光滑,对应圆心角为120°,C、D两端等高,O为最低点,圆弧的圆心为O′,半径为R;直线段AC、HD粗糙且足够长,与圆弧段分别在C、D端相切.整个装置处于方向垂直于轨道所在平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在竖直虚线MC左侧和虚线ND右侧存在着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分别为水平向右和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恒为q、直径略小于轨道内径、可视为质点的带正电小球,从轨道内距C点足够远的P点由静止释放.若小球所受电场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的$\frac{\sqrt{3}}{3}$倍,小球与直线段AC、HD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 | 小球在第一次沿轨道AC下滑的过程中,最大加速度amax=$\frac{2\sqrt{3}}{3}$g | |
B. | 小球在第一次沿轨道AC下滑的过程中,最大速度vmax=$\frac{\sqrt{3}mg}{3μqB}$ | |
C. | 小球进入DH轨道后,上升的最高点比P点低 | |
D. | 小球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弹力最小值一定为|2mg-qB$\sqrt{g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