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示数如图1所示,则该金属丝直径的测量值d=0.381mm;
(2)用图2所示的电路图测量金属丝的电阻Rx(阻值约为15Ω).实验中除开关、若干导线之外还提供下列器材:
电压表V(量程0~3V,内阻约3kΩ)
电流表A1(量程0~200mA,内阻约3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1Ω)
滑动变阻器R1(0~50Ω)
滑动变阻器R2(0~200Ω)
电源E(电动势为3V,内阻不计)
为了调节方便,测量准确,实验中电流表应选A1,滑动变阻器应选R1.(选填器材的名称符号)
(3)若通过测量可知,金属丝的长度为L,直径为d,通过金属丝的电流为I,金属丝两端的电压为U,由此可计算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ρ=$ρ=\frac{{πU{d^2}}}{4IL}$.(用题目所给字母表示)
(4)在按图2电路测量金属丝电阻的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R1、R2分别接入实验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以R表示滑动变阻器可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以RP表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以U表示Rx两端的电压值.在图3中U随$\frac{{R}_{P}}{R}$变化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A.(图线中实线表示接入R1时的情况,虚线表示接入R2时的情况)
分析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为:先读固定部分,再读转动部分,最后结果等于固定部分加上转动部分与0.01的乘积;
(2)根据电路结构分析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则可以选择电流表;本实验中两滑动变阻器阻值均大于待测电阻,故可以采用限流接法;根据方便调节的性质选择变阻器;
(3)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得电阻,再根据电阻定律可求得电阻率;
(4)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出对应的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则由排除法可以得出对应的图象.
解答 解:(1)由图可知,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38.1×0.01=0.381mm;
(2)题目中给出的电源为3V,待测电阻阻值约为15Ω,故最大电流约为200mA;故电流表选择A1;由电路图可知,实验中采用了限流接法,为了调节方便,滑动变阻器略大于待测电阻即可;故滑动变阻器选择R1;
(3)由电阻定律得:R=ρ$\frac{L}{S}$=ρ$\frac{L}{π(\frac{\;d}{2})^{2}}$,又由于R=$\frac{U}{I}$,因此电阻率为$ρ=\frac{RS}{L}$=$\frac{π{d}^{2}U}{4IL}$;
(4)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有U=$\frac{E}{{R}_{P}+{R}_{x}}{R}_{x}$=$\frac{E}{\frac{{R}_{P}}{R}×R+{R}_{x}}{R}_{x}$
则说明在R和Rx不变时,U与$\frac{{R}_{P}}{R}$不是一次函数关系,故只能是曲线;故CD错误;
当R分别为R1和R2时,由公式可知,R越大,在相同的$\frac{{R}_{P}}{R}$前提下,U将越小;故只有A正确;
故选:A.
故答案为:(1)0.381;(2)A1 R1;(3)$ρ=\frac{{πU{d^2}}}{4IL}$;(4)A
点评 本题考查测量导体电阻率的实验,要注意正确分析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量,从面确定出可用的仪表; 题中同时注意应用电学中的基本规律分析实验数据,并能灵活分析图象;本题中由于无法直接用公式确定图象,则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分析确定.
A. | 使管内的气体电离 | |
B. | 使阴极发出阴极射线 | |
C. | 使管内障碍物的电势升高 | |
D. | 使管内产生前电场,电场力做功使电子加速 |
A. |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B. | 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极易观察到它的波动性 | |
C. |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 |
D. | 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这个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 |
E. | 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运动加速度增大 |
A. | 4:3 | B. | 3:4 | C. | $\sqrt{3}$:2 | D. | 2:$\sqrt{3}$ |
A. | 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能够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 | |
B. | 玻尔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 |
C. |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
D. | 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 |
E. | 查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而荣获诺贝尔奖,吴健雄领导的小组通过实验证实了上述论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