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已知氘核质量为2.013 6u,中子质量为1.008 7u,${\;}_{2}^{3}$He的质量为3.015 0u.(1)写出两个氘核聚变成${\;}_{2}^{3}$He的核反应方程;
(2)计算上述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3)若两氘核以相等的动能0.35MeV做对心碰撞即可发生上述核反应,且释放的核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则反应中生成的${\;}_{2}^{3}$He和中子的动能各是多少?
分析 根据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书写核反应方程.
先求出核反应中质量亏损,再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求出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两氘核对心碰撞过程,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列方程求解.
解答 解:(1)由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为:
${\;}_{1}^{2}$H+${\;}_{1}^{2}$H→${\;}_{2}^{3}$He+${\;}_{0}^{1}$ n
(2)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少了:
△m=2×2.0136u-1.0087u-3.0150u=0.0035u
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为:△E=0.0035×931.5MeV=3.26MeV
(3)设${\;}_{0}^{1}$ n核和${\;}_{2}^{3}$ He的动量分别为P1和P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O=P1+P2
由此得P1和P2大小相等,由动能和动量关系E=$\frac{{P}^{2}}{2m}$及${\;}_{2}^{3}$He核和${\;}_{0}^{1}$ n质量关系,得中子的动能E1是${\;}_{2}^{3}$ He核动能E2的3倍,即:E1:E2=3:1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E1+E2=△E+2×0.35
由以上可以算出:E1=2.97MeV
E2=0.99MeV
答:(1)核反应方程为${\;}_{1}^{2}$H+${\;}_{1}^{2}$H→${\;}_{2}^{3}$He+${\;}_{0}^{1}$ n.
(2)上述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为3.26MeV.
(3)反应中生成的${\;}_{2}^{3}$He核的动能是0.99ev;中子的动能为2.97ev.
点评 对于核反应书写核反应方程,要抓住微观粒子的碰撞,相当于弹性碰撞,遵守两大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长为L的细线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端固定在一光滑锥顶上,光滑锥顶角为2θ,轴线在竖直方向,如图1所示.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角速度为ω的匀速圆周运动,线的张力为T,经分析可得T-ω2的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 | a=mgsin θ | B. | b=$\frac{g}{L}$ | ||
C. | 图线1的斜率k1=mLsin θ | D. | 图线2的斜率k2=ML |
17.如图所示,是点电荷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点的场强一定大于B点的场强 | |
B. | A、B两点的场强方向相同 | |
C. | 这个电场一定是正电荷形成的 | |
D. | 在B点处静止释放一个电子,它一定向右运动 |
14.荡秋千是一种常见的娱乐休闲活动,也是我国民族运动会的一个比赛项目.小娟同学荡秋千时,在从一侧的最高点荡到另一侧的最高点这一过程中,小娟的( )
A. | 重力势能一直减小 | B. | 动能一直增大 | ||
C. | 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 D. | 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 |
1.质量为m的小球挂在长为L、不可伸长的轻线上,静止于自然悬挂状态,当小球沿水平方向,作用时间t极短的力打击后,它沿圆弧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h≤L),则打击时作用在球上的平均冲力可能是( )
A. | $\frac{m\sqrt{2gh}}{t}$ | B. | $\frac{m\sqrt{5gh}}{t}$ | C. | $\frac{m\sqrt{4gh}}{t}$ | D. | $\frac{m\sqrt{(3h-L)g}}{t}$ |
10.匀强磁场垂直穿过一个弹性圆形线框,由于某种原因,在线框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磁场方向垂直线框向里,则可能是此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在增强 | |
B. | 若磁场方向垂直线框向里,则可能是弹性线框面积增大 | |
C. | 若磁场方向垂直线框向外,且可能是此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在减弱 | |
D. | 若磁场方向垂直线框向外,则可能是弹性线框面积扩大 |
11.如图所示,为了让乘客乘车更为舒适,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随着坡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当此车在加速上坡时,盘腿坐在座椅上的一位乘客将( )
A. |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B. | 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 ||
C. | 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 D. | 所受力的合力方向沿斜坡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