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竖直倒立的U形玻璃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向下,如图所示,用水银柱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假设在管子的D处钻一小孔,则管内被封闭的气体压强p和气体体积V变化的情况为( )A. | p、V都不变 | B. | V增大,p减小 | C. | V减小,p增大 | D. | 无法确定 |
分析 根据图示求出封闭气体的压强,判断截去玻璃管后封闭气体压强如何变化,然后根据玻意耳定律分析答题.
解答 解:设玻璃管两侧水银面高度差是h,大气压为P0,封闭气体压强P=P0-h,
在管子的D处钻一小孔,封闭气体压强P=P0变大,
气体温度不变,压强变大,由玻意耳定律可知,封闭气体体积变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 根据图示判断在管子的D处钻一小孔后封闭气体压强如何变化,熟练应用玻意耳定律即可正确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如图所示,在一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有垂直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ab为一直径,在磁场的边界上b点处放置一个粒子源,可以向磁场内的各个方向发射质量均为m和电量均为q(q>0)的粒子,粒子进入磁场的速度大小均相同,发现圆形磁场边界上有六分之一的区域有粒子射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进入到磁场中的粒子的速度大小为$\frac{qBr}{m}$ | |
B. | 进入到磁场中的粒子的速度大小为$\frac{qBr}{2m}$ | |
C. | 若将离子源发射的粒子速度变为原来的二倍,则磁场边界上有一半区域有粒子射出 | |
D. | 若将离子源发射的粒子速度变为原来的二倍,则磁场边界上所有区域均有粒子射出 |
8.水银气压计中混入了一个气泡,上升到水银柱的上方,使水银柱上方不再是真空.当实际大气压相当于768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时,这个水银气压计的度数只有750mm,此时管中的水银面到管顶的距离为80mm.当这个气压计的读数为740mm水银柱时,实际的大气压强为( )
A. | 739 mmHg | B. | 756mmHg | C. | 740 mmHg | D. | 758 mmHg |
12.如图所示电路,D1、D2是两个相同的小灯,L是一个自感系数很大的铁芯线圈,其电阻与R相同.由于存在自感现象,在电键S接通和断开时,D1、D2先后亮暗的次序是( )
A. | 接通时,D1先达最亮 | B. | 接通时,D2先达最亮 | ||
C. | 断开时,D1后熄灭 | D. | 断开时,D2后熄灭 |
2.下列关于开普勒对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所有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 |
B. | 行星与太阳间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角度相等 | |
C. |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 | |
D. | 行星轨道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越小 |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
B. | 库仑通过扭秤实验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 |
C. | 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 | |
D. | 重心、点电荷和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等概念的建立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
6.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图,A、B、C分别对应经三种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辐射出的光子,其中( )
A. | 频率最大的是C | B. | 频率最大的是B | C. | 波长最长的是B | D. | 波长最长的是A |
7.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他们将宽度为d的挡光片固定在小车上并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砝码盘相连,在水平桌面上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光电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遮光时间,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中把长木板左端垫高适当高度,使得长木板向右略微倾斜,这样做目的是C.
A.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B.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C.可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2)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初始时小车静止在C点,在砝码盘中放上砝码,释放后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此时小车及小车中砝码的质量之和为M,砝码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删(己知m<<M),挡光片通过A、B两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1、t2,则小车通过A、B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E==$\frac{1}{2}M$[$(\frac{d}{{t}_{2}})^{2}$-$(\frac{d}{{t}_{1}})^{2}$](用字母M、t1、t2、d表示).
(3)如表是他们测得的多组数据,其中M是小车及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12|是两个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mg是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重力,W是小车在A、B间运动时绳子拉力对其所做的功,表格中△E2=0.413J,W2=0.420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实验中把长木板左端垫高适当高度,使得长木板向右略微倾斜,这样做目的是C.
A.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B.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C.可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2)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初始时小车静止在C点,在砝码盘中放上砝码,释放后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此时小车及小车中砝码的质量之和为M,砝码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删(己知m<<M),挡光片通过A、B两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1、t2,则小车通过A、B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E==$\frac{1}{2}M$[$(\frac{d}{{t}_{2}})^{2}$-$(\frac{d}{{t}_{1}})^{2}$](用字母M、t1、t2、d表示).
(3)如表是他们测得的多组数据,其中M是小车及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12|是两个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mg是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重力,W是小车在A、B间运动时绳子拉力对其所做的功,表格中△E2=0.413J,W2=0.420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次数 | M/kg | |v22-v12|/(m/s)2 | △E/J | mg/N | W/J |
1 | 0.500 | 0.760 | 0.190 | 0.400 | 0.200 |
2 | 0.500 | 1.65 | △E2=? | 0.840 | W2=? |
3 | 1.00 | 2.40 | 1.20 | 2.42 | 1.21 |
4 | 1.00 | 2.84 | 1.42 | 2.86 | 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