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能追上甲
B.t=20 s时,乙追上了甲
C.在t=20 s之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20 s之后乙比甲运动快
D.由于乙在t=10 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 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的最大距离

分析 速度图象反映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速度图象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大小,根据位移关系即可分析乙何时追上甲;根据速度的大小关系,判断两者距离的变化.

解答 解:A、由图可知:乙在0-10s内速度为零,甲先出发,但乙出发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0s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20s后,乙比甲运动快,两物体出发地点相同,则乙可以追上甲.故A错误.
BCD、在10-20s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比乙运动得快,甲在乙的前方,两者距离逐渐增大;20s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乙比甲运动得快,两者距离逐渐减小,在t=20s时刻两者距离最大.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既考查理解速度图象的能力,也考查分析两物体运动情况的能力,往往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某同学为探究“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
(1)按图1连接实验装置,其中小车质量M=0.20kg,钩码总质量未知,钩码和细线用拉力传感器连接,传感器用来测量细线的拉力大小.
(2)释放小车,然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电源频率为f=50Hz),打出一条纸带.
(3)他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如图2所示.把打下的第一点记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用厘米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0点距离分别为d1=0.041m,d2=0.055m,d3=0.167m,d4=0.256m,
d5=0.360m,d6=0.480m…,这次实验中传感器的读数为0.40N,算出打下0点到打下第5点合力做功W=0.176J和打下第5点时的速度大小V5=4.20m/s,用正确的公式Ek=$\frac{M{f}^{2}}{200}$($\frac{{d}_{6}-{d}_{4}}{2T}$)2 (用相关数据前字母列式)把打下第5点时小车的动能作为小车动能的改变量,算得Ek=0.125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此次实验探究的结果,他没能得到“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误差很大.通过反思,他认为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B.
A.钩码质量太大,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
B.没有平衡摩擦力,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多
C.释放小车和接通电源的次序有误,使得动能增量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D.没有使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距离也是产生此误差的重要原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