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 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能追上甲 | |
B. | t=20 s时,乙追上了甲 | |
C. | 在t=20 s之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20 s之后乙比甲运动快 | |
D. | 由于乙在t=10 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 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的最大距离 |
分析 速度图象反映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速度图象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大小,根据位移关系即可分析乙何时追上甲;根据速度的大小关系,判断两者距离的变化.
解答 解:A、由图可知:乙在0-10s内速度为零,甲先出发,但乙出发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0s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20s后,乙比甲运动快,两物体出发地点相同,则乙可以追上甲.故A错误.
BCD、在10-20s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比乙运动得快,甲在乙的前方,两者距离逐渐增大;20s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乙比甲运动得快,两者距离逐渐减小,在t=20s时刻两者距离最大.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既考查理解速度图象的能力,也考查分析两物体运动情况的能力,往往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光电效应,其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由图象可知( )
A. |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ν0 | |
B. | 若已知电子电量e,就可以求出普朗克常量h | |
C. | 遏止电压是确定的,与照射光的频率无关 | |
D. | 入射光的频率为2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0 | |
E. | 入射光的频率为3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0 |
16.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 | |
B. | 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 | |
C. | 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 |
D. | 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 |
13.以下关于天然放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 |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B. |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 |
C. | 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 | |
D. | 玻尔在研究原子结构中引进了量子化的观念 | |
E. | 大量的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会辐射两种不同频率的光 |
10.如图,若两颗人造卫星a和b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a、b到地心O的距离分别为r1、r2,a、b周期大小分别为T1、T2.则( )
A. | $\frac{{T}_{1}}{{T}_{2}}$=$\sqrt{\frac{{r}_{1}}{{r}_{2}}}$ | B. | $\frac{{T}_{1}}{{T}_{2}}$=$\sqrt{\frac{{r}_{2}}{{r}_{1}}}$ | C. | $\frac{{T}_{1}}{{T}_{2}}$=$\sqrt{\frac{{r}_{1}^{3}}{{r}_{2}^{3}}}$ | D. | $\frac{{T}_{1}}{{T}_{2}}$=$\sqrt{\frac{{r}_{2}^{3}}{{r}_{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