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3?怀化二模)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摧毁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系统,最终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座核反应堆不同程度损坏,向空气中泄漏大量碘131和铯137、钡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物质随大气环流飘散到许多国家(如图).4月4日,日本开始向太平洋排放大量带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引起周边国家的指责.有效防治核污染,合理、安全利用核能成为当今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分析:核电站是利用重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进行发电的,铯、碘、钡等衰变时释放能量,根据质能方程知会发生质量亏损,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半衰期只与原子核本身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解答:解:A、福岛第一核电站是利用重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进行发电的,故A错误;
B、铯、碘、钡等衰变时释放能量,根据质能方程知会发生质量亏损,B正确;
C、铯137进行β衰变时,往往同时释放出γ射线,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C正确;
D、半衰期只与原子核本身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了裂变、衰变、质能方程和半衰期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3?怀化二模)某实验小组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某种电阻丝(电阻约为20Ω)材料的电阻率.他们首先把电阻丝拉直后将其两端固定在刻度尺两端的接线柱a和b上,在电阻丝上夹上一个与接线柱c相连的小金属夹,沿电阻丝移动金属夹,可改变其与电阻丝接触点P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可供选择的器材还有:
电池组E(电动势为3.0V,内阻约1Ω);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2Ω);电阻箱R(0~999.9Ω);
开关、导线若干.

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用螺旋测微器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电阻丝的直径d;
B.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并连接好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C.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较大,闭合开关S;
D.将金属夹夹在电阻丝上某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使电流表满偏,记录电阻箱的示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E.改变金属夹与电阻丝接触点的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使电流表再次满偏.重复多次,记录每一次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F.断开开关,拆除电路并整理好器材.
(1)小明某次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时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这次直径的测量值d=
0.726
0.726
mm;
(2)实验中电流表应选择
A1
A1
(选填“A1”或“A2”);
(3)小明用记录的多组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对应的接入电路中电阻丝长度L的数据,绘出了如图丙所示的R-L关系图线,图线在R轴的截距为R0,在L轴的截距为L0,再结合测出的电阻丝直径d,可求出这种电阻丝材料的电阻率ρ=
πd2R0
4L0
πd2R0
4L0
(用给定的物理量符号和已知常数表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