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如图所示的A、B两个物体,距地面高度为45m,A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阻力不计,做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大小为9m/s2.已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A、B两物体均可视为质点.则:(1)若A、B两物体同时由静止释放,求当物体A落地时物体B离地距离;
(2)若要使两物体同时落地,且两物体均由静止开始释放,求物体B需提前多长时间释放;
(3)若将B物体移到距地面高度18m处A的正下方C点,并由静止释放,且AB同时释放,为了使 A在运动过程中与B相碰,则至少给A物体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初速度?
分析 (1)先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求解A的运动总时间,在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求解该时间内物体B的位移,得到位移之差即可;
(2)先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求解B的运动总时间,减去A物体运动的总时间即可;
(3)根据位移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解答 解:(1)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h=\frac{1}{2}gt_1^2$,物体A的运动总时间为:
${t_1}=\sqrt{\frac{2h}{g}}=\sqrt{\frac{2×45}{10}}s=3s$
3s内,物体B的位移为:
${h_B}=\frac{1}{2}a{t^2}=\frac{1}{2}×9×{3^2}m=40.5m$
故3s时刻物体B离地距离为:
△h=h-hB=45m-40.5m=4.5m
(2)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有:$h=\frac{1}{2}at_2^2$
故物体B的运动总时间为:${t_2}=\sqrt{\frac{2h}{g}}=\sqrt{\frac{2×45}{9}}s=\sqrt{10}s$
物体B需提前多长时间为$△t={t_2}-{t_1}=(\sqrt{10}-3)s$
(3)将B物体移到距地面高度36m的正下方C点,物体B落地时间为:${t_3}=\sqrt{\frac{2h'}{a}}=\sqrt{\frac{2×18}{9}}s=2s$
设A恰好能追上B的初速度为v0,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
有:$h={v_0}{t_3}+\frac{1}{2}gt_3^2$
代入数据,解得:v0=12.5m/s
答:(1)当物体A落地时物体B离地距离为4.5m;
(2)物体B需提前$(\sqrt{10}-3)s$时间释放;
(3)为了使 A在运动过程中与B相碰,则至少给A物体12.m/s的竖直向下的初速度.
点评 本题关键是明确两个物体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列式求解,不难.
A. | t0时刻,力F等于0 | |
B. | 在0到t0时间内,力F大小恒定 | |
C. | 在0到t0时间内,物体的速度逐渐变大 | |
D. | 在t0时刻,物体的速度最大 |
A. | 二者每次相遇时离地的高度均小于0.5h | |
B. | 二者每次相遇时,速度大小关系是vA>vB | |
C. | 二者相邻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t=\sqrt{\frac{2h}{g}}$ | |
D. | 释放后第奇数次相遇时,A、B的速度方向相反,第偶数次相遇时,A、B的速度方向相同 |
A. | 布朗运动是指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 |
B. | 花粉颗粒的布朗运动反映了花粉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
C. | 悬浮颗粒越大,同一时刻与它碰撞的液体分子越多,布朗运动越不明显 | |
D. | 当物体温度达到0℃时,布朗运动就会停止 |
A. |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意义在于使人类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 |
B. |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基础是α粒子的散射实验 | |
C. | 原子核内的某一核子与其他核子间都有核力作用 | |
D. | 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分解成比结合能小的原子核时要放出能量 |
A. | 物体的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 B. | 物体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 ||
C. | 物体的机械能先增大后减小 | D. | 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
A. | 弹簧秤读数及小车对地面压力均增大 | |
B. | 弹簧秤读数及小车对地面压力均变小 | |
C. | 弹簧秤读数不变,小车对地面的压力变大 | |
D. | 弹簧秤读数变大,小车对地面的压力不变 |
A. | 经典力学可以说明行星和卫星的运行轨道 | |
B. | 经典力学适用于微观领域 | |
C. | 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微观、高速、强引力场 | |
D. | 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弱引力场 |
A. | 太阳对各行星的引力大小相同 | |
B. | 土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比地球的大 | |
C. | 木星绕太阳运动的线速度比地球的大 | |
D. | 火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大于地球的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