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 只要闭合电路内有磁通量,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 |
B. | 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螺线管内部就一定有感应电流产生 | |
C. | 线框不闭合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 | |
D. | 线框不闭合时,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有感应电动势 |
分析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解答 解:A、虽然闭合电路内有磁通量,但如果磁通量没有变化,闭合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产生.故A错误.
B、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螺线管内不一定有感应电流产生,螺线管还要闭合才产生感应电流.故B错误.
C、D线框不闭合时,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电路要闭合;二是穿过电路的磁通量要发生变化,两者缺一不可;但要注意当线圈不闭合有磁通量变化时,会产生电动势,但由于回路不闭合,从而不会产生电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图,A、B、C分别对应经三种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辐射出的光子,其中( )
A. | 频率最大的是C | B. | 频率最大的是B | C. | 波长最长的是B | D. | 波长最长的是A |
3.如图所示,用力拉一质量为m的物体,使它沿水平匀速移动距离s,若物体和地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则此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
A. | μmgs | B. | $\frac{μmgscosα}{cosα+μsinα}$ | ||
C. | $\frac{μmgs}{cosα-μsinα}$ | D. | $\frac{μmgs}{cosα+μsinα}$ |
10.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1=-54.4eV,氦离子的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具有下列能量的光子或者电子中,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 )
A. | 42.8 eV(光子) | B. | 43.2 eV(电子) | C. | 41.0 eV(电子) | D. | 54.4 eV(光子) |
20.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想测量出某一待测电阻R比较准确的阻值.他们首先使用多用电表粗测该电阻为30×103Ω,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他们又利用下面的器材来测量该待测电阻.
A.电源(电动势3V,内阻0.5Ω) B.电源(电动势16V,内阻2Ω)
C.电流表(量程0~1 mA,内阻250Ω) D.电流表(量程0~500 μA,内阻500Ω)
E.电压表(量程0~3V,内阻10kΩ) F.电压表(量程0~15V,内阻50kΩ)
G.滑动变阻器R′(阻值0~20Ω) H.开关和导线若干
(1)实验电路应选取的仪器是BDFGI(用字母表示);
(2)画出实验电路图.
(3)下面是对测量数据记录和进行处理所设计的两个表格,其中正确的是乙.
甲:
乙:
A.电源(电动势3V,内阻0.5Ω) B.电源(电动势16V,内阻2Ω)
C.电流表(量程0~1 mA,内阻250Ω) D.电流表(量程0~500 μA,内阻500Ω)
E.电压表(量程0~3V,内阻10kΩ) F.电压表(量程0~15V,内阻50kΩ)
G.滑动变阻器R′(阻值0~20Ω) H.开关和导线若干
(1)实验电路应选取的仪器是BDFGI(用字母表示);
(2)画出实验电路图.
(3)下面是对测量数据记录和进行处理所设计的两个表格,其中正确的是乙.
甲:
U(V) | I(A) | R(Ω) | |
1 | |||
2 | |||
3 | |||
平均值 |
U(V) | I(A) | R(Ω) | 平均值 R(Ω) | |
1 | ||||
2 | ||||
3 |
7.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他们将宽度为d的挡光片固定在小车上并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砝码盘相连,在水平桌面上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光电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遮光时间,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中把长木板左端垫高适当高度,使得长木板向右略微倾斜,这样做目的是C.
A.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B.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C.可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2)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初始时小车静止在C点,在砝码盘中放上砝码,释放后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此时小车及小车中砝码的质量之和为M,砝码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删(己知m<<M),挡光片通过A、B两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1、t2,则小车通过A、B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E==$\frac{1}{2}M$[$(\frac{d}{{t}_{2}})^{2}$-$(\frac{d}{{t}_{1}})^{2}$](用字母M、t1、t2、d表示).
(3)如表是他们测得的多组数据,其中M是小车及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12|是两个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mg是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重力,W是小车在A、B间运动时绳子拉力对其所做的功,表格中△E2=0.413J,W2=0.420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实验中把长木板左端垫高适当高度,使得长木板向右略微倾斜,这样做目的是C.
A.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B.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C.可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2)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初始时小车静止在C点,在砝码盘中放上砝码,释放后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此时小车及小车中砝码的质量之和为M,砝码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删(己知m<<M),挡光片通过A、B两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1、t2,则小车通过A、B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E==$\frac{1}{2}M$[$(\frac{d}{{t}_{2}})^{2}$-$(\frac{d}{{t}_{1}})^{2}$](用字母M、t1、t2、d表示).
(3)如表是他们测得的多组数据,其中M是小车及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12|是两个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mg是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重力,W是小车在A、B间运动时绳子拉力对其所做的功,表格中△E2=0.413J,W2=0.420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次数 | M/kg | |v22-v12|/(m/s)2 | △E/J | mg/N | W/J |
1 | 0.500 | 0.760 | 0.190 | 0.400 | 0.200 |
2 | 0.500 | 1.65 | △E2=? | 0.840 | W2=? |
3 | 1.00 | 2.40 | 1.20 | 2.42 | 1.21 |
4 | 1.00 | 2.84 | 1.42 | 2.86 | 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