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块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个光滑的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块置于P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块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块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然后释放木块,并用秒表记下木块从P运动到Q处的时间t.①木块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frac{2d}{{t}^{2}}$.
②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的关系.下列图2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C.
③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BC.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更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更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分析 长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列式求解加速度;
知道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知道当水的质量远远小于木板的质量时,水的重力近似等于绳子的拉力.
解答 解:①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d=$\frac{1}{2}a{t}^{2}$,
解得:a=$\frac{2d}{{t}^{2}}$.
②当F1>F0时,木板才产生加速度.随着继续向瓶中加水后,矿泉水瓶的质量不断增加,矿泉水瓶的质量不能远小于木板的质量,那么水的重力与绳子的拉力差值越来越大,则图象出现弯曲.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③A、不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故A错误.
B、缓慢向瓶中加水,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故B正确.
C、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故C正确.
D、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加速度,可以获取多组实验数据以提高实验精度.故D错误.
故选:BC.
故答案为:(1)$\frac{2d}{{t}^{2}}$;(2)C;BC.
点评 书本上的实验,我们要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注意事项这几点去搞清楚.实验的图象描绘,物理结合数学的应用都值得注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某人造地球卫星因受高空稀薄空气的阻力作用,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会慢慢改变,某次测量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1,后来变为r2(r2<r1),用Ek1、Ek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动能,T1、T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运行周期,则( )
A. | Ek2<Ek1,T2<T1 | B. | Ek2>Ek1,T2<T1 | C. | Ek2<Ek1,T2>T1 | D. | Ek2>Ek1,T2>T1 |
7.我国古诗很多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诸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等.北宋大词人辛弃疾(1140-1207)曾有一首别具一格的吟X名词,其中有“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那么以下关于前一句的回答正确的是( )
A. | 飞镜无根“(地球的)引力”系 | |
B. | 飞镜无根“(太阳的)引力”系 | |
C. | 是描绘太阳绕地球运动的情景(古时候认为太阳绕地球转) | |
D. | 是描绘飞来之镜(别人抛来)好像被人用绳牵着一样而没做平抛运动 |
4.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水平圆盘上,沿半径方向放着用细线相连的质量均为m的两个物体A和B(均可看做质点),已知OA=2OB,两物体与盘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两物体刚好未发生滑动,此时剪断细线,假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 | 剪断前,细线中的张力等于$\frac{2μmg}{3}$ | |
B. | 剪断前,细线中的张力等于$\frac{μmg}{3}$ | |
C. | 剪断后,两物体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不会发生滑动 | |
D. | 剪断后,B物体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A物体发生滑动,离圆心越来越远 |
2.关于向心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物体由于做圆周运动而产生一个指向圆心的力就是向心力 | |
B. |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 |
C. | 向心力也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 | |
D. |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是不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