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如图所示,是做“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的一条纸带.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A、B、C、D、E、F、G是纸带上7个连续的点,即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根据纸带,回答下列问题:(1)A、G两点间的距离为6.00cm;
(2)打D点时纸带运动的速度vD=0.50m/s;
(3)利用已经测出的四段长度,可得纸带运动的加速度a=5.0m/s2;
(4)点F由于不清晰而未画出,试根据纸带上的数据,推测F点的位置并在纸带上标出.
分析 (1)根据刻度尺直接读出A点和G点的读数,从而求出AG的长度;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4)根据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一个定值求出DF之间的距离,从而求出F点的位置.
解答 解:(1)根据图象可知AG的距离x=6.50-0.50=6.00cm,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则${v}_{D}=\frac{{x}_{CE}}{2T}=\frac{0.009+0.0110}{0.04}=0.50m/s$
AB的长度为0.50cm=0.0050m,BC的长度为0.70cm=0.0070m
△x=0.0070-0.0050=0.0020m
则加速度a=$\frac{△x}{{T}^{2}}=\frac{0.0020}{0.0{2}^{2}}=5.0m/{s}^{2}$
(4)根据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一个定值可知,xEF-xDE=0.20cm
则xEF=1.30cm
则F点的位置为x=1.30+3.70=5.00cm,
F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6.00;(2)0.50;(3)5.0;(4)如图所示.
点评 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明确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一个定值,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顺水行舟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率为v1,逆水行舟从乙地返回甲地的平均速率为v2,那么从甲地到乙地又返回甲地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率不正确的是( )
A. | $\frac{{v}_{1}•{v}_{2}}{{v}_{1}+{v}_{2}}$ | B. | $\frac{{v}_{1}+{v}_{2}}{2}$ | C. | $\frac{{v}_{1}+{v}_{2}}{{v}_{1}•{v}_{2}}$ | D. | $\frac{2{v}_{1}•{v}_{2}}{{v}_{1}+{v}_{2}}$ |
18.已知以下哪个物理量就可计算某时间段时间内的位移( )
A. | 初速度 | B. | 加速度 | C. | 平均速度 | D. | 末速度 |
5.小球从离地面高为2m处竖直向上抛出,上升0.5m后又落到地面上停下,规定向上为正,则小球运动的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 )
A. | 3m,2m | B. | -3m,-2m | C. | 3m,-2m | D. | -3m,2m |
2.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史实或正确的是( )
A. | 汤姆生发现电子,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 |
B. |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
C. |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 |
D. | 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
19.如图所示,图(a)中的理想变压器输入信号如图(b)所示(图线为正弦曲线),电路中电阻R=55Ω,交流电流表、交流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若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电压表的示数为110V | B. | 电流表的示数为2$\sqrt{2}$A | ||
C. | 原线圈输入功率为440W | D. | 原线圈中交变电压的频率为100Hz |
20.用100N的力将0.5kg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出20m,则人对球做功为( )
A. | 16J | B. | 200J | C. | 2000J | D. | 无法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