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根据报道,在暑天就诊的病人,低锌发病率高达60%以上.由于锌对人体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儿童生长发育时期测量体内含锌量已成为体格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引起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是取儿童的头发约50g,放在核反应堆中经中子轰击后,头发中的锌元素与中子反应生成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锌,其核反应方程式为${\;}_{30}^{64}$Zn+${\;}_{0}^{1}$n→${\;}_{30}^{65}$Zn.${\;}_{30}^{65}$Zn衰变放射出能量为1115eV的γ射线,通过测定γ射线的强度可以计算出头发中锌的含量.关于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_{30}^{64}$Zn和${\;}_{30}^{65}$Zn有相同的核子数 | |
B. | ${\;}_{30}^{64}$Zn和${\;}_{30}^{65}$Zn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 |
C. | 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 | |
D. | γ射线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0×108m/s |
分析 核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γ射线是光子流,以光速传播.放在核反应堆中经中子轰击后,头发中的锌元素与中子反应生成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锌,该过程是人工核反应的过程.
解答 解:A、B: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3064Zn和3065Zn核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故A错误,B正确;
C、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故C正确.
D、γ射线是在α、β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它是光子流,以光速传播,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核子的组成,以及α衰变、β衰变的过程中放射出的三种射线的过程,难度不大,需要在学习中多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如图所示,光滑轨道LMNPQMK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轨道平面在竖直面内,MNPQM是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轨道LM与圆形轨道MNPQM在M点相切,轨道MK与圆形轨道MNPQM在M点相切,b点、P点在同一水平面上,K点位置比P点低,b点离地高度为2R,a点离地高度为2.5R,若将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从左侧轨道上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关于小球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若将小球从LM轨道上a由静止释放,小球一定不能沿轨道运动到K点 | |
B. | 若将小球从LM轨道上b点由静止释放,小球一定不能沿轨道运动到K点 | |
C. | 若将小球从LM轨道上a、b点之间任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一定能沿轨道运动到K点 | |
D. | 若将小球从LM轨道上a点以上任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沿轨道运动到K点后做斜上抛运动,小球做斜上抛运动时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一定小于由静止释放时的高度 |
15.如图所示,水平光滑长杆上套有小物块A,细线跨过位于O点的轻小定滑轮,一端连接A,另一端悬挂小物块B,物块A、B质量相等.C为O点正下方杆上的点,滑轮到杆距离OC=h.开始时A位于P点,PO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现将A、B由静止释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块A由P点出发第一次到达C点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大 | |
B. | 在物块A由P点出发第一次到达C点过程中,物块B克服细线拉力做的功小于B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 |
C. | 物块A的速度始终大于物块B的速度 | |
D. | 物块A经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sqrt{2gh}$ |
2.某学习小组探究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大小,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现已完成部分导线的连接.
(1)实验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左到右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零开始逐渐增大,请按此要求用笔划线代替导线在图中完成余下导线的连接;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记录:
请将剩余两个点描在图乙的坐标图中,并画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3)根据所画伏安特性曲线判断:
①将该灯泡直接接在一电动势为3V、内阻为1Ω的电源两端,小灯泡的功率为1.25W;(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②将3只相同的小灯泡并联后,与①中电源、以及一定值电阻R=0.25Ω串联成闭合回路,可使灯泡消耗的总功率最大,最大值约为1.80W.(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实验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左到右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零开始逐渐增大,请按此要求用笔划线代替导线在图中完成余下导线的连接;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记录: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电压U(V) | 0 | 0.30 | 0.60 | 0.90 | 1.20 | 1.50 | 1.80 | 2.10 | 2.40 | 2.70 |
电流I(A) | 0 | 0.10 | 0.20 | 0.28 | 0.35 | 0.40 | 0.45 | 0.48 | 0.50 | 0.51 |
(3)根据所画伏安特性曲线判断:
①将该灯泡直接接在一电动势为3V、内阻为1Ω的电源两端,小灯泡的功率为1.25W;(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②将3只相同的小灯泡并联后,与①中电源、以及一定值电阻R=0.25Ω串联成闭合回路,可使灯泡消耗的总功率最大,最大值约为1.80W.(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2.如图所示,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甲,固定在绝缘水平面上的O点,另一个电量为-q、质量为m的点电荷乙从A点以初速度v0沿它们的连线向甲运动,到B点的速度最小,且为v.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点电荷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间距离为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OB间的距离为$\sqrt{\frac{kQq}{μmg}}$ | |
B. | 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点电荷乙做的功为W=μmgL+$\frac{1}{2}$m${v}_{0}^{2}$-$\frac{1}{2}$mv2 | |
C. | 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点电荷乙做的功为W=μmgL+$\frac{1}{2}$mv2-$\frac{1}{2}$m${v}_{0}^{2}$ | |
D. | 从A到B的过程中,乙的电势能增强 |
16.如图所示,将等量的正、负电荷分别放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O点为该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直线段AB通过O点且垂直于该正方形,以下对A、B两点的电势和场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EA=EB=0,φA=φB=0 | B. | EA=EB≠0,φA=φB=0 | C. | EA=EB=0,φA=φB≠0 | D. | EA=EB≠0,φA=φB≠0 |
17.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
A. | 卢瑟福发现了电子,从而敲开了原子的大门 | |
B. | 玛丽•居里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 | |
C. | 贝克勒尔首先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猜想 | |
D. | 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