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在同一水平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甲以初速度v甲=16m/s、加速度a甲=2m/s2做减速运动,乙以初速度v乙=1m/s、加速度a乙=1m/s2做匀加速运动.求两车再次相遇前二者间的最大距离为多大?分析 当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速度相等的时间,根据位移时间公式,结合位移关系求出二者间的最大距离.
解答 解:设速度相等时运动时间为t1,相距最远的条件是:
v甲-a甲t1=v乙+a乙t1
即:t1=$\frac{{{v_甲}-{v_乙}}}{{{a_甲}+{a_乙}}}$=$\frac{16-1}{2+1}$s=5 s
最远距离为:△s=s甲-s乙=v甲t1$-\frac{1}{2}$a甲t12-(v乙t1$+\frac{1}{2}$a乙t1)2
代入数据解得:△s=37.5 m.
答:两车再次相遇前二者间的最大距离为37.5m.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追及相遇问题,关键抓住位移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知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如图中的实线表示电场线,虚线表示只受电场力作用的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粒子先经过M点,再经过N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M点的电势大于N点的电势 | |
B. | 此粒子带负电荷 | |
C. | 粒子在M点受到的电场力大于在N点受到的电场力 | |
D. | 粒子在M点的电势能小于在N点的电势能 |
13.一电子射入固定在O点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子仅在电场力的作用运动,其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图中的实线是以O为圆心等间距的同心圆,c是粒子运动轨迹与最小圆的切点,a、b是粒子运动轨迹与另外两个圆的交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电子的加速度aA<aB<aC | B. | 电子的电势能EPA>EPB>EPC | ||
C. | 电势ψa>ψb>ψc | D. | 电势差Uac=2Uab |
10.某物体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5s内物体的( )
A. |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m/s | B. | 平均速度大小为13m/s,方向向上 | ||
C. | 路程为65m | D. | 位移大小为25m,方向向下 |
17.对于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以下操作可以减小误差的是( )
A. | 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取得越大越好 | |
B. | 细绳以及弹簧秤所在平面必须与木板平行 | |
C. |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用铅笔画出两个定点的位置时,应使这两个点的距离尽量远些 | |
D. | 作图要用细芯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
7.如图所示,物体A的质量为M,圆环B的质量为m,通过绳子连接在一起,圆环套在光滑的竖直杆上,开始时连接圆环的绳子处于水平,长度l=4m,现从静止释放圆环,若圆环下降h=3m时的速度v=5m/s,则两个物体的质量应满足关系为( )(不计定滑轮和空气的阻力,取g=10m/s2)
A. | $\frac{M}{m}$=3 | B. | $\frac{M}{m}$=$\frac{35}{69}$ | C. | $\frac{M}{m}$=$\frac{7}{9}$ | D. | $\frac{M}{m}$=$\frac{35}{29}$ |
14.如图,放在只有右边有边界的匀强磁场内的矩形线圈,其转轴OO′恰好在磁场的边界上.若要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 | 线圈绕OO′轴转动 | |
B. | 线圈绕ab边转动 | |
C. | 线圈绕ac边转动但不让bd边进入磁场 | |
D. | 线圈向上平移 |
1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A. | 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 |
B. |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之间的联系 | |
C. | 托马斯•扬成功地完成了光的干涉实验,总结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 |
D. |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