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影响材料电阻率的因素很多,一般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则与之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某课题研究组在研究某种导电材料Z的导电规律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分压电路测得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如表所示:U/V | 0.40 | 0.60 | 0.80 | 1.00 | 1.20 | 1.50 | 1.60 |
I/A | 0.20 | 0.45 | 0.80 | 1.25 | 1.80 | 2.81 | 3.20 |
(2)把Z接人图(乙)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为1.80A,电池的电动势为3V,电池内阻不计,试求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通过Z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规律是I=kUn,试求n和k的数值,并写出k的单位.
![](http://thumb.zyjl.cn/pic6/res/gzwl/web/STSource/20131028203746794231389/SYS201310282037467942313013_ST/images0.png)
【答案】分析:(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欧姆定律求出Z的阻值,根据Z阻值的变化情况判断Z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
(2)由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电流为1.8A时用电器件Z的电压,由串联电路特点求出电阻R两端电压,由P=UI求出电阻电功率.
(3)把表中实验数据代入I=kUn,然后求出系数k和n.
解答:解:(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由欧姆定律可知,随电压增加,Z的阻值减小,随电压U与电流I的增加,Z的功率P=UI变大,Z的温度升高,阻值减小,由此可知,Z是由半导体材料制作的.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电流为1.8A时,电器元件Z两端的电压是1.2V;
由电路图2可知,电阻R与Z串联,电阻R两端的电压UR=U-UZ=3V-1.2V=1.8V;
电阻R的电功率PR=URI=1.8V×1.8A=3.24W;
(3)把U1=0.4V,I1=0.2A,代入I=kUn得:0.2=k×0.4n ①
把U1=1.6V,I1=3.2A,代入I=kUn得:3.2=k×1.6n ②
由①②解得:n=2,k=1.25;
故I=1.25U2
故答案为:(1)半导体;(2)3.24W;(3)I=1.25U2.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数据分析,要能够从表格数据得到电阻的变化情况,第三问可以用数据代入求解;熟练应用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特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由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电流为1.8A时用电器件Z的电压,由串联电路特点求出电阻R两端电压,由P=UI求出电阻电功率.
(3)把表中实验数据代入I=kUn,然后求出系数k和n.
解答:解:(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由欧姆定律可知,随电压增加,Z的阻值减小,随电压U与电流I的增加,Z的功率P=UI变大,Z的温度升高,阻值减小,由此可知,Z是由半导体材料制作的.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电流为1.8A时,电器元件Z两端的电压是1.2V;
由电路图2可知,电阻R与Z串联,电阻R两端的电压UR=U-UZ=3V-1.2V=1.8V;
电阻R的电功率PR=URI=1.8V×1.8A=3.24W;
(3)把U1=0.4V,I1=0.2A,代入I=kUn得:0.2=k×0.4n ①
把U1=1.6V,I1=3.2A,代入I=kUn得:3.2=k×1.6n ②
由①②解得:n=2,k=1.25;
故I=1.25U2
故答案为:(1)半导体;(2)3.24W;(3)I=1.25U2.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数据分析,要能够从表格数据得到电阻的变化情况,第三问可以用数据代入求解;熟练应用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特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影响材料电阻率的因素很多,一般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则与之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某课题研究组在研究某种导电材料Z的导电规律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分压电路测得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如表所示:
U/V | 0.40 | 0.60 | 0.80 | 1.00 | 1.20 | 1.50 | 1.60 |
I/A | 0.20 | 0.45 | 0.80 | 1.25 | 1.80 | 2.81 | 3.20 |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Z可能是什么材料.
(2)把Z接入图(乙)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为1.80 A,电池的电动势为3 V,电池内阻不计.试求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通过Z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规律是I=kUn,试求n和k的数值,并写出k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