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B. | 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具有能量,但光子不具有动量 | |
C. | 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转变成质子时释放出来的电子流 | |
D. |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针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 | |
E. |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光强太小 |
分析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光子既有能量,又有动量;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转变成质子和电子;半衰期是针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与光的强度无关,与光的频率有关.
解答 解:A、根据物理学史可知,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正确;
B、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故B错误;
C、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转变成质子时释放出来的电子流,故C正确;
D、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故D正确;
E、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故E错误.
故选:ACD
点评 该题考查原子物理学中的、包括物理学史在内的多个记忆性的知识点的内容,这一类的情况要多加积累.基础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如图1是一种应用传感器监测轨道车运行的实验装置.在轨道某处设置监测点,当车头到达传感器瞬间和车尾离开传感器瞬间,信号发生器各发出一个脉冲信号,由记录仪记录.完成下题.
假如轨道车长度为22cm,记录仪记录的信号如图2所示,则轨道车经过该监测点的速度为( )
假如轨道车长度为22cm,记录仪记录的信号如图2所示,则轨道车经过该监测点的速度为( )
A. | 0.20cm/s | B. | 2.0cm/s | C. | 22cm/s | D. | 220cm/s |
7.物块A、B的质量分别为m和2m,用轻弹簧连接后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对B施加向右的水平拉力F,稳定后A、B相对静止地在水平面上运动,此时弹簧弹力为F1.若撤去拉力F,换成大小仍为F的水平推力向右推A,稳定后A、B相对静止地在水平面上运动,此时弹簧弹力为F2.则F1:F2等于( )
A. | 1:1 | B. | 1:2 | C. | 2:1 | D. | 3:1 |
11.如图所示,在x轴上方的空间存在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两个不同的匀强磁场,y轴右侧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一个离子以速率v由O点沿x轴正方向射入磁场区域,不计离子所受重力,图中曲线表示离子运动的轨迹,其中轨迹与y轴交点为M,轨迹与x轴交点为N,且OM=ON=L,由此可判断( )
A. | 这个离子带负电 | |
B. | y轴左侧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2B | |
C. | 离子的比荷为$\frac{q}{m}$=$\frac{v}{{L}_{B}}$ | |
D. | 离子在y轴左侧运动的时间与在y轴右侧运动的时间相等 |
1.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物体在前8s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在第6s末改变运动方向 | |
B. | 4~6s和6~8s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
C. | 前6 s内的位移为12m | |
D. | 第8 s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 |
8.一枚小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3-5秒内处于失重 | B. | 上升时间为2s | ||
C. | 上升最大高度为180m | D. | 由最高点落回地面需要6s |
5.下列对物理学发展史的表述,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A. |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 |
B. |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 | |
C. |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 |
D. |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