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竖直面内.小球A、B质量分别为m、3m(β为待定系数).A球从左边与圆心等高处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静止于轨道最低点的B球相撞,碰撞中无机械能损失,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
(Ⅰ)第一次碰撞后A、B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各为多少?
(Ⅱ)小球A、B在轨道最低处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各自的速度,并讨论小球A、B在轨道最低处第n次碰撞刚结束时各自的速度.

分析 (Ⅰ)(Ⅱ)两小球碰撞后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AB两球上升后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即可求解.

解答 解:(Ⅰ)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知,第一次碰撞前A的速度为${v}_{1}=\sqrt{2gR}$设A、B第一次碰撞后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vv2′,
mv1=mv1′+3mv2
$mgR=\frac{1}{2}m{v′}_{1}^{2}+\frac{1}{2}•3m{v′}_{2}^{2}$
解得${v}_{1}′=\sqrt{\frac{gR}{2}}$,向左
${v}_{2}′=\sqrt{\frac{gR}{2}}$向右
由 $\frac{1}{2}mv{′}_{1}^{2}=mgh′$  得${h}_{1}′=\frac{R}{4}$
同理,${h}_{2}′=\frac{R}{4}$
(Ⅱ)设A、B球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
mv1′-3mv2′=mV1+3mV2
$mgR=\frac{1}{2}m{V}_{1}^{2}+\frac{1}{2}•3m{V}_{2}^{2}$
解得${V}_{1}=-\sqrt{2gR}$,V2=0
(另一组解:${V}_{1}=\sqrt{\frac{gR}{2}}$,${V}_{2}=-\sqrt{\frac{gR}{2}}$不合题意,舍去)
由此可得:当n为奇数时,小球A、B在第n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与其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相同;当n为偶数时,小球A、B在第n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与其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相同.
答:(Ⅰ)第一次碰撞后A、B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都是$\frac{R}{4}$;
(Ⅱ)小球A、B在轨道最低处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A的速度是$-\sqrt{2gR}$,B的速度是0;当n为奇数时,小球A、B在第n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与其第一次碰撞刚结束时相同,分别为$\sqrt{\frac{gR}{2}}$向左,$\sqrt{\frac{gR}{2}}$向右;当n为偶数时,小球A、B在第n次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分别与其第二次碰撞刚结束时相同,A的速度是$-\sqrt{2gR}$,B的速度是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把握运动的过程,分别对相应的过程列出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即可.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一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图1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图1中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弹簧测力计,P为小桶(内有细沙),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水平放置.实验前,把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以平衡摩擦力.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并记下小车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作为小车所受的合力.

(1)本实验中是否要满足小桶(含内部细沙)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否.(填“是”或“否”)
(2)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Hz,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测量可得2、4点间距离为16.0mm,4、6点间距离为32.1mm,6、8点间距离为48.0mm,8、10点间距离为64.1mm,则小车的加速度为0.4m/s2
(3)实验室购买了一捆标称长度为100m的铜导线,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其实际长度.该同学首先测得导线横截面积为1.0mm2,查得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m,再利用图3示电路测出铜导线的电阻Rx,从而确定导线的实际长度.
可供使用的器材有:
电流表:量程0.6A,内阻约0.2Ω;
电压表:量程3V,内阻约9k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Ω;
定值电阻:R0=3Ω;
电源:电动势6V,内阻可不计;
开关、导线若干.
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R2(选填“R1”或“R2”),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片移至a端(选填“a”或“b”).
②在实物图4中,已正确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实验电路图完成剩余部分的连接.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流表的读数为0.50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5所示,读数为2.30V.
④导线实际长度为94m(保留2位有效数字).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