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甲图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乙图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________(填字母),此时放大倍数为________倍。
②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为________个。
③在观察中,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__。
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
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___。
②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b、c、A 600 6 d B 气泡 右上方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①②是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③④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2中,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应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物象,时物象清晰并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物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象清晰。
(2)①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应使用高倍镜,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b、c、A.此时放大倍数为15×40=600(倍)。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指将长或者宽放大,物镜转换为40×后,则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放大4倍,因此整个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96÷4÷4=6(个)。
③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因此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d。
④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不在物镜上。所以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2)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可能是制作装片时产生的气泡。
②因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而气泡位于视野右上方,所以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标本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
【题目】下表中甲、乙分别是分离两种土壤中微生物的培养基的配方,图丙所示为相关分离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注:水解酪素,即水解酪蛋白,由酪蛋白水解得到):
KH2PO4 | 1.4g | 纤维素粉 | 5.0g |
Na2HPO4 | 2.1g | NaNO3 | 1.0g |
MgSO4·7H2O | 0.2g | Na2HPO4 | 1.2g |
葡萄糖 | 10.0g | KH2PO4 | 0.9g |
尿素 | 1.0g | MgSO4·7H2O | 0.5g |
琼脂 | 15.0g | KCl | 0.5g |
酵母膏 | 0.5g | ||
水解酪素 | 0.5g | ||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 ||
甲 | 乙 |
(1)甲培养基中提供氮源的物质是________。
(2)如果将乙培养基配制成固体培养基,则在该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是否都能分解纤维素?________(填“是”或“否”)。如果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可以筛选出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同时透明圈越________(填“大”或“小”),表示该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
(3)为了计数微生物的数量,图丙采用_______法进行接种培养计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法进行计数。其中前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要比后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_____(填“大”或“小”)。
(4)一位同学利用图丙的方法步骤在4个平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0.1mL土壤稀释液④,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80、155、176、129个,则每克土壤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