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就以下有关DNA研究的科学实验,回答问题: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① 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没有标记的细菌混合。
第三步:一定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进行离心。
②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标记在同一种噬菌体上,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设计思想? _________。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3)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产生对T2噬菌体有抗性的大肠杆菌,这种抗性的产生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化有关。下图简要示意处理的方法:
①在紫外线作用下,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②如何将图中的抗T2噬菌体菌株从混合菌株中筛选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某种转化因子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先将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细菌 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才能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C 基因 用T2噬菌体侵染混合菌株,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能形成菌落的就是抗T2噬菌体的菌株。
【解析】
体内转化实验 | 体外转化实验 | |||
实验者 | 格里菲思 | 艾弗里及同事 | ||
培养细菌 | 用小鼠(体内) | 用培养基(体外) | ||
实验原则 |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 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 ||
实验结果 |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 S型细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细菌 | ||
实验结论 |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 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 物质 | ||
两实验联系: |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 |||
艾弗里实验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
思路相同 |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 |||
处理方式有区别 |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殊元素(32P和35S) | ||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某种转化因子;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①由于噬菌体不能独立再培养基上培养,故可以先将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细菌,噬菌体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进行繁殖,其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②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体现了单因子变量的实验原则,这样才能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中的作用;③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以原始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氨基酸合成的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故选C。
(3)①紫外线可诱导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导致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② T2噬菌体侵染混合菌株,没有T2噬菌体抗性的大肠杆菌被侵染不能正常生长,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能形成菌落的就是抗T2噬菌体的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