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来培养______,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____________。
(2)本实验需要进行搅拌和离心,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离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
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参照如图被标记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编号)。
【答案】大肠杆菌 不含有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 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①②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锥形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能含有32P;
(2)本实验需要进行搅拌和离心,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密度较小的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3)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4)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那么35S在组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R基上,即图中的①,32P在DNA的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上,即图中②。
【题目】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产氰(HCN)的和不产氰的。现已研究查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
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得F2,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用F2各表型的叶片的提取液做实验,实验时在提取液中分别加入含氰糖苷和氰酸酶,然后观察产氰的情况,结果记录于下表:
叶片 | 表型 | 提取液 | 提取液中加入含氰糖苷 | 提取液中加入氰酸酶 |
叶片Ⅰ | 产氰 | 含氰 | 产氰 | 产氰 |
叶片Ⅱ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产氰 |
叶片Ⅲ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产氰 | 不产氰 |
叶片Ⅳ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不产氰 |
据表回答问题:
(1)由生化途径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中两个不产氰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从代谢的角度考虑,怎样使叶片Ⅳ的提取液产氰_________?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