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转座子是指一段可移动DNA片段,可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点或不同染色体之间发生转移。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研究人员利用已知序列的Mu转座子对雄性不育玉米植株进行了系列研究。
(1)转座子插入可导致基因断裂,发生突变,利用雄性不育玉米植株Mo17和具有Mu转座子活性(有相应的转移酶,使转座子能移动)的玉米植株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最终获得育性恢复突变体(无转移酶,转座子不能移动),用H表示Mu插入的染色体。突变体植株通过___产生2种类型的花粉;含h染色体的花粉败育,含H染色体的花粉育性恢复。将该育性恢复突变体植株自交,子代的育性表现为:____。进一步观察发现,授粉16天后,果穗上出现了种子致死现象且比例为50%,则致死种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
(2)提取育性恢复突变体与___的DNA进行比对,仅突变体植株含有的特异片段即为___,再将其两端的碱基序列与玉米全基因组比对,最终确定了导致雄性不育的基因rp16。
(3)进一步研究发现,rp16基因决定育性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图中①表示___,②发生的场所是___。由此可见,花粉的育性是由____控制的。据图推测Mu插入导致育性恢复的原因:__
(4)显微观察发现,正常发育的种子可清晰地观察到2-3层BETL细胞(向籽粒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致死种子BETL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据此推测(1)中的种子致死的原因:___
(5)将上述育性恢复突变体与另一育性恢复突变体杂交,发现无种子致死现象,说明两种突变体导致育性恢复的基因是____基因。
【答案】减数分裂 均可育 H/H 不育株Mo17 Mu转座子 转录 核糖体 细胞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共同 Mu插入引起rp16基因突变,不能合成rp16蛋白,从而抑制不育蛋白的合成,使花粉的育性得以恢复 可育基因纯合导致BETL细胞层不能正常形成,从而中断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种子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而死亡 非等位
【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四分体处于赤道板上;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两极;4.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一分为二;5.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7.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
DNA在细胞核或者线粒体中转录成mRNA,带有氨基酸的tRNA在细胞质中将mRNA上的密码子翻译成肽链,肽链再经过装配成为蛋白质。
(1)花粉属于配子,故突变体植株通过减数分裂产生2种类型的花粉;含h染色体的花粉败育,含H染色体的花粉育性恢复。推测该育性恢复突变体植株基因型为Hh,由于h花粉败育,故自交子代基因型有HH和Hh两种,其均表现为可育性。进一步观察发现,授粉16天后,果穗上出现了种子致死现象且比例为50%,则致死种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H/H。
(2)育性恢复突变体接受转座子Mu,Mu插入导致基因断裂,发生突变,故提取育性恢复突变体与不育株Mo17的DNA进行比对,仅突变体植株含有的特异片段即为Mu转座子,再将其两端的碱基序列与玉米全基因组比对,最终确定了导致雄性不育的基因rp16。
(3)图中①表示转录,其场所是细胞核,②表示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图示可知ORF蛋白的表达有两处,一是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而是线粒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故花粉的育性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共同控制的。据图推测Mu插入引起rp16基因突变,不能合成rp16蛋白,从而抑制不育蛋白的合成,使花粉的育性得以恢复。
(4)显微观察发现,正常发育的种子可清晰地观察到2-3层BETL细胞(向籽粒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致死种子BETL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据此推测(1)中的种子致死的原因:可育基因纯合导致BETL细胞层不能正常形成,从而中断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种子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而死亡。
(5)育性恢复突变体与另一育性恢复突变体杂交,发现无种子致死现象,说明两种突变体导致育性恢复的基因是非等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