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麋鹿原产于我国,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麋鹿善游泳,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据科学家考证,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 000年时麋鹿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下游地区,野生麋鹿在清朝初年绝迹。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施饲养麋鹿野化放归行动,在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现今,麋鹿有效种群已达到50多个,结束了数百年来麋鹿无野生种群的历史。
(l)分析我国历史上野生麋鹿绝迹的原因。
(2)说明我国选择江淮地区建立麋鹿野生自然保护区的理由。
【答案】(1)黄河、长江下游人类活动频繁,破坏了麋鹿生存环境;人类的滥捕滥猎;气候变化;沼泽和水域面积减少;麋鹿食性狭窄.适应环境能力差等。
(2)江淮地区地势低平,多湖泊、沼泽;温暖湿润,水草茂盛,食物丰富等。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信息,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麇鹿食性狭窄,适应环境能力差;气候变化改变了麋鹿的生存环境;“麋鹿善游泳,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沼泽和湖泊等水域面积减少。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快,破坏了麋鹿的生存环境;滥捕滥猎。
(2)结合材料信息,“麋鹿善游泳,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说明麋鹿适合在沼泽环境中生活,江淮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地平,多湖泊、沼泽;水草茂盛,麋鹿的食物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