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下列实验操作条件改变后,实验结果或现象肯定发生改变的是( )序号 | 实验名称 | 原本条件 | 改变后条件 |
A | 观察H2O2的酶促分解 | 常温下,加肝脏研磨液 | 90℃水浴条件下,加肝脏研磨液 |
B | 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0.3g/mL的蔗糖溶液 | 0.5g/mL的蔗糖溶液 |
C | 鉴定大豆组织中的蛋白质 | 25℃ | 5℃ |
D | 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 | 以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 以乳酸菌作为实验材料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等.在最适温度(pH)下,酶的活性最高;当温度(pH)低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pH)高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减弱.
解答 解:A、90℃水浴条件下,加肝脏研磨液,酶变性失活,但过氧化氢仍有少量水解,故实验结果可能不改变,A错误;
B、由于细胞液浓度未知,故0.3g/mL的蔗糖溶液变为0.5g/mL的蔗糖溶液时,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不一定发生变化,B错误;
C、鉴定大豆组织中的蛋白质,无需加热,故由25℃变为5℃时,实验结果不变,C错误;
D、酵母菌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有二氧化碳的产生,但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以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和以乳酸菌作为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不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根据以下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回答问题.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唾液1mL.
②加完唾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中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淀粉液2mL,然后放入37℃温水中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如下表:
注:“+”表示蓝色程度.
(1)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过程中选择37℃恒温的理由是37℃是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使实验的条件相同.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淀粉被分解.
(3)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当对唾液进行怎样的处理?加水稀释.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唾液1mL.
②加完唾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中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淀粉液2mL,然后放入37℃温水中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如下表:
项目 | 1 | 2 | 3 | 4 | 5 |
pH | 5.00 | 6.20 | 6.80 | 7.40 | 8.00 |
颜色 | ++ | + | 橙黄色 | + | ++ |
(1)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过程中选择37℃恒温的理由是37℃是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使实验的条件相同.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淀粉被分解.
(3)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当对唾液进行怎样的处理?加水稀释.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15.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等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 |
B. | 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 |
C. | 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 |
D. | 生物膜系统的组分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紧密的联系 |
5.下列哪一组实验材料最适合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A. | H2O2、过氧化氢酶 | B. | 淀粉、淀粉酶、斐林试剂 | ||
C. | 淀粉、淀粉酶、碘液 | D. | 麦芽糖、麦芽糖酶、斐林试剂 |
9.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
A. |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 B. | DNA和RNA的种类和功能 | ||
C. | 核糖体和线粒体的功能 | D. | 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