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32P标记的某一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最后产生1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的P元素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
(2)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答案】 31P 32P 50:1(或32P 31P;1:50)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将噬菌体和细菌分开 较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
解析:(1)32P标记的某一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最后产生100个子代噬菌体。因为模板是31P ,原料是 32P,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的P元素为31P 和 32P,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其形成的噬菌体有2个含有31P ,全部子代噬菌体含有 32P,故其比例为31P :32P =2:100=1:50(或者 32P:31P=50:1)。
(2)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不能用一般培养基培养,所以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就先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通过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细胞膜表明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细胞分开,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据图可知搅拌时间短,分开不完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题目】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枳不同,如下表所示。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曲线1、2、3与甲、乙、内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应是
装置编号 | 甲 | 乙 | 丙 |
半透膜面积 | S | S/2 | S |
蔗糖溶液体积 | T | T | 2T |
A. 1—丙;2—甲;3—乙 B. 1—乙;2—甲;3—丙
C. 1一甲;2—乙;3—丙 D. 1—丙;2—乙;3—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