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己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若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个体数 | 93 | 187 | 60 | 56 | 51 | 61 | 52 | 34 | 41 | 39 | 166 |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
(2)表中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若第二次捕捉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捕获的个体部分死亡,则获得的估计值比正常值_________(填“偏高”、“不变”或“偏低”),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3)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次生演替 保持稳定 不变 不能 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解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地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镶嵌分布。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来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次生演替的起点为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
(1)该地为火灾后进行的演替,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3+187=280,老年个体数为:34+41+39+166=280,成年个体数为:60+56+51+61+52=280,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标志重捕法的原理:第一次标记数/总数=第二次标记数/第二次捕捞数,表中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若第二次捕捉时因操作不当导致捕获的个体部分死亡,但不会影响第二次标记数,则获得的估计值比正常值不变。群落是某地区的所有生物的集合体,一种灌木不能反映群落的结构,因此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3)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食物链上的三种生物是捕食关系,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题目】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威廉·凯林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据研究发现,随着肿瘤增长超过了其血管供应,它的内部会缺氧,缺氧能够诱导肿瘤细胞产生一种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即能激活特定基因表达的蛋白质—HIF-1),进而促进血管生成,科学家为了探究HIF-1的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分析并回答问题:
注射物 | 肿瘤质量(t) | ||
培养9天 | 培养21天 | ||
实验鼠 | HIF-1基因缺陷型胚胎干细胞 | 0.7 | 0.8 |
对照鼠 | 野生型胚胎干细胞 | 1.7 | 5.2 |
(1)由于肿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特点,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需求量较大。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HIF-1作为抗原,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____________,保证实验鼠注入的胚胎干细胞HIF-1基因被成功敲除。
(2)上表结果表明HIF-1可以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HF-1作用机理,检测两组鼠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含量,结果如下表格。
VECF (pg/ml) | ||||
0天 | 4天 | 8天 | 72天 | |
A ______鼠 | 25 | 25 | 50 | 100 |
B ______鼠 | 75 | 125 | 125 | 250 |
注:VEC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
表格中A____________(实验/对照)鼠:B____________(实验/对照)鼠,缺氧情况下,HIF-1可以通过____________,从而增加对肿瘤细胞的快速氧供应,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随肿瘤质量增加,对氧气又有更高的要求,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4)科学家还从发性肿瘤中分离出了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内皮抑制素,通过实验证明这两种激素都可以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当切除原发性肿瘤后往往会导致继发性肿瘤更迅速生长,根据上述资料,分析“继发性肿瘤更迅速生长”的原因可能是机体内血管生成抑制素和内皮抑制素含量____________,而VECF含量____________,进而促进癌组织生长。
【题目】现有A、 B、C、 D4个浅红色纯合果蝇品种,已经确定4种浅红色性状由不同 位点的单基因突变造成,相应的基因分别用E (e)、 G (g)、 H (h)、 F (f)表示。将 它们分别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红眼,“m”表示浅 红眼)
组别 | 亲本果蝇 | F1果蝇的表现型 | F2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 | |||||
雌性 | 雄性 | 雌性 | 雄性 | 雌性 | 雄性 | |||
+ | m | + | m | |||||
Ⅰ | A | 野生型 | + | + | 762 | 242 | 757 | 239 |
Ⅱ | B | 野生型 | + | + | 312 | 101 | 301 | 105 |
Ⅲ | C | 野生型 | + | m | 114 | 104 | 111 | 102 |
Ⅵ | D | 野生型 | + | m | 160 | 151 | 155 | 149 |
(1)据表分析,4种浅红色的果蝇都是______________(显/隐)性状。
(2)可确定浅红色果蝇品种______________的突变基因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表明它们的基因位点都在______________
(3)让A品种雌果蝇与D品种雄果蝇杂交,发现F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 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由此判断, 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占比为______________。以A品种的雄性个体和F1中的雌性个体 进行杂交,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的精子与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 卵,发育成浅红眼雌果蝇。